《赋瓶中杂花七首 其四》

时间: 2024-09-19 21:59:07

红抹兰膏绿染衣,绿娇红小两相宜。

华边剩有清香在,木石痴儿自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抹兰膏绿染衣,
绿娇红小两相宜。
华边剩有清香在,
木石痴儿自不知。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幅花卉的美丽场景:红色的兰花用鲜艳的膏抹,绿色的衣袂则被染成了别致的颜色,绿的和红的小花相映成趣。花边上仍然留有淡淡的清香,而那些沉迷于木石的傻孩子们却对此毫不在意。

注释:

  • 红抹:用红色的膏状物涂抹,形容色彩鲜艳。
  • 兰膏:指兰花的膏,充满香气。
  • 绿染衣:用绿色染色的衣服。
  • 绿娇红小:形容绿色和红色的小花相得益彰。
  • 华边:花的边缘。
  • 木石痴儿:形容沉迷于木和石头的孩子,意指对自然美的无知。

典故解析:

“痴儿”可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无知或忽视,常用来形容那些无法欣赏美的人。此诗通过“木石痴儿”,反映了自然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差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仲明,号天锡,金朝末年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词受到唐诗和宋词的影响,内容多涉及个人情感、自然景色以及历史感悟,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好问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展现了对花卉的细腻观察,同时也隐含了对人们忽视美好事物的惋惜。

诗歌鉴赏:

《赋瓶中杂花七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花卉的细腻观察和热爱。诗的开头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描绘出红色兰花和绿色衣袂的美妙搭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华边剩有清香在,木石痴儿自不知”则转向了一种哲思的境界。诗人在赞美花卉的同时,也透出一种对世人无知的惋惜。那些痴迷于木石的孩子们,未能体会到自然中花的芬芳和美丽,显示了人类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常常忽略了更为珍贵的精神享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鲜明的色彩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抹兰膏绿染衣:描绘了兰花的鲜艳和衣服的清新,展现了色彩的和谐美。
    • 绿娇红小两相宜:强调了绿色与红色小花的搭配,突出了花卉的娇美。
    • 华边剩有清香在:花的边缘仍散发着清香,传达了花卉的持久魅力。
    • 木石痴儿自不知:那些只沉迷于坚硬物体的孩子,未能感知花卉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红与绿的对比,突出色彩的鲜艳。
    • 拟人:将孩子们的痴迷情况形象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隐喻:以“木石”象征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暗含对精神世界的忽视。
  • 主题思想: 诗歌以花卉之美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无知的惋惜,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红抹:象征着热情和生命力。
  • 兰膏:代表纯洁和优雅。
  • 清香: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 木石:象征着冷漠和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石痴儿”指的是什么?

    • A. 喜欢木石的孩子
    • B. 无法感知自然美的孩子
    • C. 热爱花卉的孩子
    • D. 对自然无感的成年人
  2. 诗中“绿娇红小”形容的是:

    • A. 大花
    • B. 小花
    • C. 枯萎的花
    • D. 只有绿色的植物
  3. 诗中提到的“清香”是指什么?

    • A. 花的气味
    • B. 食物的味道
    • C. 酒的芬芳
    • D. 风的声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自然的美,但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思乡的情绪。
  • 《春望》:强调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注,与《赋瓶中杂花七首 其四》在主题上有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 《金朝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好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