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时间: 2025-01-19 19:50:29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

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

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

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作者:杜甫 〔唐代〕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
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
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
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惠义寺的宁静环境和诗人与王少尹分别的情感。谷中寺院静谧而幽深,林外的山峰显得秀美而清新。诗人站在阑干上,远眺寺外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骑马在春日的小径上,衣着整齐的王少尹在晚钟声中出发,令人依依不舍。云门山的青色在此时显得格外寂静,告别之际,难免对彼此的情谊感到惋惜。

注释:

  • 苒苒:形容时间或景物的悠长。
  • 娟娟:形容美好、细致的样子。
  • 阑干:指栏杆,这里指诗人站在栏杆上远望。
  • 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这里形容寺院的壮观。
  • 骑马行春径:骑马在春天的小路上行走。
  •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这里指王少尹的整齐打扮。
  • 云门:指青山的名字,象征高远与清幽。
  • 惜相从:指对朋友的离别感到不舍。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友人离别,展现了杜甫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景致的向往。杜甫的诗歌常常通过自然环境反映出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高的艺术成就著称。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苦难,作品中常反映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与王少尹的分别颇具情感深度,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是一首富有情感和画面感的送别诗。杜甫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开篇“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即以自然景观的静谧美好,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然。接下来的“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则通过站在栏杆上,俯瞰寺外的远景,显示出诗人与王少尹之间的距离感,不仅是空间的远离,更是情感上的分离。

“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将送别的场景具象化,骑马的王少尹在春日的清晨,身着整齐的衣服,伴随着晚钟的悠扬声响,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一句“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则将主题提升到情感的高峰,青山寂静,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友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苒苒谷中寺:描绘了寺院的静谧与幽深,时间流逝之感。
    • 娟娟林表峰:展现山峰的秀美,衬托出寺院的环境。
    • 阑干上处远:诗人站在栏杆上,心中感慨,视野宽广。
    • 结构坐来重:寺院建筑的厚重感,显现出历史的沉淀。
    • 骑马行春径:王少尹骑马出行,画面生动,充满春意。
    • 衣冠起晚钟:王少尹的整齐打扮与晚钟的悠扬形成对比。
    • 云门青寂寂:青山的静谧,充满离别的惆怅情绪。
    • 此别惜相从: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珍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峰与寺院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观传达情感。
    • 对仗:如“苒苒”与“娟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分别的惋惜,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寺院: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山峰:代表清新与高远,寄托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春径:春天的小路,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晚钟:传达离别的时间感,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 云门:青山的宁静,象征着孤独与离别后的寂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杜甫的字是什么?

    • A. 子美
    • B. 俊彦
    • C. 文轩
  2. 诗中“苒苒”的意思是:

    • A. 迅速
    • B. 悠长
    • C. 短暂
  3.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 A. 战场
    • B. 寺院
    • C. 市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送别诗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杜甫更偏向于对社会人情的深刻反思,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潇洒与豪放。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更加突出个人的洒脱与对未来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多了一层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