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琴》

时间: 2025-01-19 20:51:11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龙门旁,谁曾想会有凤鸣之时。
经过雕琢现在成了乐器,然而音调却无法自持。
巴地的音乐缓缓地演奏,楚地的客人拨弄着繁复的弦。
想要演奏高亢的乐曲,却反而变成了低沉的悲歌。

注释:

  • 龙门:传说中鲤鱼跳龙门后变为龙的地方,象征着成功和转变。
  • 凤鸣:指凤凰鸣叫,寓意着美好的音乐或盛世的到来。
  • 雕琢:指对乐器的精雕细琢。
  • 宫商:指音乐的音调。
  • 巴人:指巴地的音乐人,巴地在今四川一带。
  • 楚客:指楚地的音乐人,楚地在今湖北一带。
  • 高张引:指高亢激昂的乐曲。
  • 下调悲:指低沉悲伤的旋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允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诗歌创作见称。其作品多描绘音乐与自然的和谐,风格清新灵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音乐文化繁荣之时,诗人通过对乐器的描写,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琴》通过对乐器的描写,展现了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诗的开头提到“昔在龙门侧”,引入了一个神秘的场景,暗示着音乐的美好和潜力。接着“雕琢今为器”,强调了音乐的创造过程,乐器的雕刻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和热爱。然而,尽管乐器经过精心制作,音调却无法自持,这暗示着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挑战。

接下来的“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描绘了两地音乐家在演奏时的场景,显示出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最后两句“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则是诗歌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尽管有高昂的理想和追求,但最终却可能落入悲伤的旋律中。这种情感的反转,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音乐的情感张力。

整首诗在音乐的主题下,融入了人生哲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在龙门侧:回忆过去,象征着美好的开始。
  2. 谁想凤鸣时:感叹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
  3. 雕琢今为器:经过努力制作成乐器,喻示创造过程。
  4. 宫商不自持:虽然制作精美,却无法控制音调。
  5. 巴人缓疏节:引用巴地的音乐,描绘其悠扬的节奏。
  6. 楚客弄繁丝:楚地的音乐人演奏复杂的弦乐。
  7. 欲作高张引:有高昂的音乐追求。
  8. 翻成下调悲:最终却演变成悲伤的旋律。

修辞手法

  • 对比:高昂的追求与悲伤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乐器象征艺术创作,音调象征人生的心境。
  • 借代:用“巴人”和“楚客”代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艺术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音乐情感的复杂性,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门:象征成功与希望。
  • 凤鸣:代表美好与艺术的巅峰。
  • 雕琢与乐器:象征艺术的创造与追求。
  • 巴人与楚客: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现。
  • 高张与悲:反映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龙门”象征什么?

    • A. 成功
    • B. 失败
    • C. 战争
    • D. 旅行
  2. “巴人”和“楚客”分别代表什么?

    • A. 不同的饮食文化
    • B. 不同的音乐风格
    • C. 不同的历史人物
    • D. 不同的地理位置
  3.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音乐的喜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乐器表达情感和人生经历。

诗词对比

  • 刘允济的《咏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前者侧重乐器与音乐的创造,后者则更强调音乐所承载的情感与故事。两者在音乐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表现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