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径轻寒敛暮云,
月窗松影夜将分。
不知何处峰头雨,
并作泉声枕上闻。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山路上,轻微的寒意收敛了傍晚的云彩,月光透过窗子洒在松树的影子上,夜色即将分开。不知道哪里的山峰正在下雨,那雨声仿佛化作泉水声,在我枕边轻轻响起。
注释
- 山径:指山中的小路。
- 轻寒:微微的寒意。
- 敛:收敛,聚拢。
- 暮云:傍晚的云彩。
- 月窗:月光照射的窗户。
- 松影:松树的影子。
- 峰头:山的顶端。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 枕上闻:在枕边听到。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涉及到的自然景象,如山、雨、泉等,常用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山水的描绘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象征着清幽和宁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谅臣,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以山水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在山中宿夜,面临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夜色与自然音韵的感受。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追求自然与精神寄托的情怀。
诗歌鉴赏
《宿天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清幽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思考。诗的开头“山径轻寒敛暮云”描绘了一个寒意渐浓、傍晚即将来临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清冷的感觉。接着“月窗松影夜将分”描绘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松树影子上的情景,展现出夜晚的宁静与美好,令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
第三句“不知何处峰头雨”则引入了远处山峰的雨声,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张力,仿佛将诗人带入了更广阔的自然之中。最后一句“并作泉声枕上闻”则将这种自然的声音与诗人的内心体验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夜晚的景象和声音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径轻寒敛暮云:描绘了傍晚的山路,微寒的空气使得云彩渐渐收敛,暗示着夜色的来临。
- 月窗松影夜将分:夜晚即将结束,月光透过窗子洒下,松树的影子映在窗前,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 不知何处峰头雨:远方的山峰似乎在下雨,诗人对于这种远离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
- 并作泉声枕上闻:那遥远的雨声仿佛化作了耳边泉水的流声,象征着一种静谧的内心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泉声,表现出自然的声音对人心灵的影响。
- 拟人:通过“轻寒敛暮云”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月窗松影”与“峰头雨”,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慰藉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径:象征着自然的幽静与清新。
- 月光:代表着宁静、祥和的夜晚。
- 松影:象征着坚韧与宁静。
- 雨声: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内心的思绪。
- 泉声:象征着清澈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 A. 青山绿水
- B. 雨声与泉声
- C. 花开鸟鸣
- D. 夕阳西下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爱情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功名利禄的渴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意境,但更侧重于秋天的萧瑟氛围,与《宿天竺》中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