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十一》
时间: 2025-01-04 07:0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十一
楼上春寒不卷帘。
隔帘人意柳纤纤。
八年一别蒹葭浦,
何日相逢玳瑁檐。
春漠漠,夜厌厌。
相思无计到重奁。
青铜也觉流光改,
坐听萧娘白发添。
白话文翻译:
楼上的春寒未曾卷起窗帘,
隔着帘子,心中的思念似那纤细的柳条。
八年未见于蒹葭水边,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那玳瑁装饰的屋檐。
春天朦胧,夜晚令人厌倦,
思念无计,只能到重重窗扇前徘徊。
连青铜的器物也感到光阴的流逝,
静坐听着萧声,白发也渐渐增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卷帘:不拉开窗帘。
- 柳纤纤:形容柳枝细长柔软,暗指女子的柔美。
- 蒹葭浦:指长满芦苇的水边,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 玳瑁檐:玳瑁是一种珍贵的海龟,檐指屋檐,象征美好住所。
- 春漠漠:春天似乎朦胧而模糊。
- 夜厌厌:夜晚让人感到厌倦,心情沉重。
- 青铜:古代的金属器物,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萧娘:指古代乐器,萧声令人感伤。
典故解析:
- 蒹葭:出自《诗经·蒹葭》,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 玳瑁:古代象征富贵和美丽,常用于描绘美好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易霖,近代诗人,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及自然景物。其风格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离别后,内心充满了对故人及往昔的思念,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开篇楼上春寒不卷帘,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春寒料峭的氛围,窗帘的未卷起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无奈。诗中提到的“柳纤纤”,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隐喻了对爱人的柔美思念。
“八年一别蒹葭浦,何日相逢玳瑁檐”,这两句更是将时光的无情与重逢的渺茫表现得淋漓尽致。蒹葭浦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然而八年的分别使得这一切都显得无比遥远与无望。
“春漠漠,夜厌厌”,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与无奈。春天的朦胧与夜晚的沉重让人倍感孤独,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无计可施。最后两句“青铜也觉流光改,坐听萧娘白发添”,通过青铜器物的变化隐喻时间的流逝,感慨人生的无常,最终萧声的伴随使诗人更加感受到岁月的消逝与无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对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上春寒不卷帘:描绘出一种乍暖还寒的春日,室内的冷清与外界的温暖形成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孤寂。
- 隔帘人意柳纤纤:通过“柳纤纤”传递出对人的思念,暗示了对柔美女子的思恋。
- 八年一别蒹葭浦: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蒹葭的意象增添了一层悲伤。
- 何日相逢玳瑁檐:对重逢的渴望与无奈,玳瑁檐代表美好的记忆。
- 春漠漠,夜厌厌:表现出春夜的迷茫与无尽的思念,夜晚的厌倦感象征着对孤独的抵触。
- 相思无计到重奁:思念之情无计可施,只能无望地徘徊。
- 青铜也觉流光改:时间的流逝让连冷冰冰的青铜器物也感受到变化,暗示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 坐听萧娘白发添:萧声伴随,渐渐添白发,时间的流逝不仅在外在,也在内心的感受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柳条的纤细。
- 拟人:青铜感受到流光的变化,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情感。
- 对仗:使用了对仗结构,如“春漠漠,夜厌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展现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春天的冷清与内心的孤独。
- 柳纤纤:代表柔美的思念,也可以理解为女性的柔情。
- 蒹葭:象征着往昔的美好与思念的深重。
- 玳瑁檐:象征着美好的记忆与希望的重逢。
- 青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萧声:带有凄凉与思念的情感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蒹葭”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思念之情
C) 自然景色 -
“青铜也觉流光改”中的“青铜”指的是什么? A) 金属物品
B) 时间流逝
C) 生活的变化 -
诗中“夜厌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厌倦与孤独
C) 惊喜
答案:
- B) 思念之情
- B) 时间流逝
- B) 厌倦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与思念,语言上更加细腻,而杨易霖的《鹧鸪天》则通过自然景物来渲染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这些书籍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古典诗词的美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