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1:00:25

谁写渔梁落照痕。

乱鸦疏处见烟村。

数家桑柘临溪水,一棹桃花访故人。

樵唱远,梵钟闻。

亭亭一塔倚松云。

时人若问庞居士,石壁烟萝是鹿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四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谁写渔梁落照痕。乱鸦疏处见烟村。
数家桑柘临溪水,一棹桃花访故人。
樵唱远,梵钟闻。亭亭一塔倚松云。
时人若问庞居士,石壁烟萝是鹿门。


白话文翻译:

谁人写下那渔梁上落日的痕迹?在稀疏的乱鸦中,隐约可见烟雾缭绕的村庄。
几户人家的桑树和柘树傍依着溪水,一只小船载着桃花前往探访旧友。
远处传来樵夫的歌声,梵钟的声音也隐隐传来。
那高高的塔楼倚靠在松树云雾之中。如果有人问起庞居士,石壁上的烟雾和藤萝便是鹿门的所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渔梁: 指渔民常用的木桥或渡口。
  • 落照痕: 指夕阳西下时留下的光影痕迹。
  • 桑柘: 指桑树和柘树,常用于种植和提供阴凉。
  • : 指划船的桨。
  • 故人: 指老朋友。
  • 樵唱: 指樵夫在远处唱歌。
  • 梵钟: 指寺庙中的钟声。
  • 亭亭: 形容高耸而美丽的样子。
  • 庞居士: 指庞居士,可能是指道教的隐士。
  • 鹿门: 传说中的隐居之地,与道教文化有关。

典故解析:

  • 鹿门: 传说中的仙境,是许多道教隐士向往的地方,象征着隐逸和清净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1640-1700),字子期,号云岚,清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追求自然的清新与自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之际,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际情感的珍视。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四》是一首描绘田园自然风光的诗,诗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念。开篇的“谁写渔梁落照痕”引人入胜,落日的余晖在水面上留下的痕迹,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透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接下来描绘的“数家桑柘临溪水”,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树影摇曳,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

“樵唱远,梵钟闻”则将远方的声音引入画面,樵夫的歌声与寺庙的钟声交融,使人感受到一种人和自然、世俗与宗教的和谐。最后一句“石壁烟萝是鹿门”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推向高潮,鹿门作为道教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一种理想的归隐生活。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写渔梁落照痕: 诗人开头以疑问引入,表达对渔梁上落日光影的思考,带有追忆的情感。
  2. 乱鸦疏处见烟村: 描绘了稀疏的乌鸦与烟雾缭绕的村庄,构成一种宁静而又带有生活气息的环境。
  3. 数家桑柘临溪水: 具体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桑树与柘树的生长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安定。
  4. 一棹桃花访故人: 诗人乘船去探访旧友,桃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与回忆。
  5. 樵唱远,梵钟闻: 声音的远近交织,构建了诗歌的音韵美。
  6. 亭亭一塔倚松云: 塔与松树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7. 时人若问庞居士: 引入庞居士,表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8. 石壁烟萝是鹿门: 提及鹿门,强调隐逸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 “落照痕”形象地描绘了夕阳的光影效果。
  • 拟人: “樵唱远”,赋予樵夫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节奏感增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梁: 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落照: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美好回忆。
  • 桑柘: 象征着田园生活的富足。
  • 桃花: 象征友谊与美好情感。
  • 鹿门: 代表隐逸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家桑柘临溪水”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荒凉的戈壁
    • D. 繁忙的市场
  2. “樵唱远,梵钟闻”中的“樵”指的是什么?

    • A. 渔夫
    • B. 伐木工
    • C. 商人
    • D. 学者
  3. 鹿门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隐逸生活
    • C. 战争
    • D. 乡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与《鹧鸪天》中的乡情有相似之处。
  • 《桃花源记》: 描绘理想中的桃花源,与《鹧鸪天》中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相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