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时间: 2025-01-01 12:57: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越鸟栖不定,孤飞入齐乡。
日暮天欲雨,那兼羽翎伤。
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
受命大执法,草草是行装。
仆隶皆分散,单车驿路长。
四顾无相识,奔驰若投荒。
重门下长锁,树影空过墙。
驱囚绕廊屋,々如牛羊。
狱吏相对语,簿书堆满床。
敲枷打锁声,终日在目旁。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
忍学空城雀,潜身入官仓。
国中天子令,头上白日光。
曲木用处多,不如直为梁。
恐孤食恩地,昼夜心不遑。
仲夏天气热,鬓须忽成霜。
社鼠不可灌,城狐不易防。
偶于擒纵间,尽得见否臧。
截断奸吏舌,擘开冤人肠。
明朝向西望,走马归汶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越鸟的不安栖息,暗喻诗人身处异地的孤独与无奈。随着日落,雨云渐起,诗人感受到身心的疲惫与伤痛。州民对刺史的怨言,显示出当地人民的苦难,犹如蝗虫肆虐,生灵涂炭。受命于朝廷的诗人,匆忙行装,仆从四散,单车行驶在漫长的驿路上,四下无人,心中如同在荒野奔跑。重重的门锁和空荡荡的树影,映衬着诗人的孤寂。狱中囚徒如牛羊般被驱赶,狱吏们交谈,书籍堆满了床铺,敲打枷锁的声音整日萦绕耳旁。诗人放弃了曾经的朋友,只剩下五斗粮食相伴。难忍空城雀的学问,潜身于官仓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困境。国中一切都在天子的掌控之下,诗人感叹木材用处多,但不如直接做成梁柱。独自承受恩泽,昼夜难以安宁。仲夏酷暑中,鬓角已渐生白霜。社鼠难以捕捉,城中的狐狸也难以防范。偶尔在抓捕与释放之间,才得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诗人决心斩断奸吏的舌头,剖开冤屈的心肠。明天向西方看去,骑马归向故乡汶阳。
注释
- 越鸟:指一种鸟,象征游离不定的状态。
- 刺史: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
- 草草:草率,匆忙的意思。
- 仆隶:指下属或仆人。
- 重门:指牢固的大门。
- 狱吏:监狱的官员。
- 社鼠:比喻小人物,难以捕捉。
- 城狐:比喻狡诈之人,难以防备。
- 否臧:指事情的好坏。
- 截断:比喻杜绝。
- 擘开:指剖开、揭示。
典故解析
-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自由与归属。
- 五斗粮:古代对生活贫困的描述,指诗人生活困窘。
- 曲木:比喻事物的曲折与复杂,强调直截了当的做法更为有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作为一名官员,他的诗作多集中于对官场与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曹邺奉命前往齐州执法期间,体现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无奈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身处异乡,诗人感受到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越鸟不定的栖息开篇,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处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诗人将内心的烦恼与外在环境的压迫相结合,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无奈与困惑。诗中对州民疾苦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表现出一种对执法公正的渴望与对权力腐败的愤懑。特别是“驱囚绕廊屋,如牛羊”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囚徒的悲惨遭遇,令人心痛。最后,诗人通过对未来归乡的展望,表达了对自由与安宁的渴望,体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鸟栖不定,孤飞入齐乡:越鸟不安地栖息,象征诗人漂泊的状态,孤独地飞入齐州。
- 日暮天欲雨,那兼羽翎伤:天色渐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诗人感到内心的伤痛。
- 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民众对刺史的怨言,表明刺史的治理不如蝗虫的破坏。
- 受命大执法,草草是行装:受命掌管地方事务,匆忙准备行装,体现出官场的繁忙与压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驱囚绕廊屋,如牛羊”,通过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囚徒的悲惨处境。
- 拟人:越鸟的栖息、孤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重门下长锁,树影空过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地方执法中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不公,表达了对自由与公正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鸟:象征漂泊与孤独。
- 州民: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 重门:象征封闭与孤立。
- 狱吏:代表官场的冷漠与腐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越鸟栖不定”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家乡的美好
- B. 诗人的孤独
- C. 自然的和谐美
-
“驱囚绕廊屋,如牛羊”的意思是什么?
- A. 囚徒如同牛羊般被驱赶
- B. 囚徒自由自在
- C. 牛羊在狱中生活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苦难
- C. 个人的荣华富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曹邺的作品都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与对官场腐败的批判,但曹邺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助,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整体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文精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