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端式归漳州
梅尧臣 〔宋代〕
来居天王都,常梦苦竹溪。
乃识高僧趣,不为利物迷。
海燕乘华屋,区区竟衔泥。
安知矫翼鸥,岂类断尾鸡。
性同而质殊,何必庄指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讲述了他来到天王都(指当时的京城),常常梦见那苦竹溪的景象。他在这里遇到了高僧,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不应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海燕在华丽的屋檐下飞翔,却依然衔着泥土,构筑自己的小巢。又怎能知道那矫健的海鸥,岂能与断尾的鸡相提并论呢?虽然它们的本性相同,但质地却是不同的,何必非要用庄子的标准来齐整它们呢?
注释:
- 天王都:指的是当时的都城,即汴京(今河南开封)。
- 苦竹溪:可能是指诗人心中向往的自然景色。
- 高僧趣:指高僧的道理或趣味。
- 海燕:海燕是一种能在海面上飞翔的鸟,象征自由和不拘泥于世俗。
- 矫翼鸥:形容飞翔的海鸥,寓意高飞的志向。
- 庄指齐:出自《庄子》,意指不必拘泥于外在的标准来比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子华,号南村,宋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后迁居到浙江。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风光。其作品多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之际。诗中流露出对物质世界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的不同鸟类,表达了人类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来居天王都,常梦苦竹溪”,说明作者虽身处繁华之地,却常常怀念那清幽的竹溪,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向往。接下来的“乃识高僧趣,不为利物迷”,揭示了他在繁华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体现了对物质利益的超脱。
“海燕乘华屋,区区竟衔泥”,海燕的形象既代表了自由,又暗示了生活的本质,虽然它在华丽的屋檐下生存,却依然选择用泥土筑巢,象征着对真实生活的珍惜。最后两句“安知矫翼鸥,岂类断尾鸡”,通过海鸥与鸡的对比,强调了个体的不同与独特,指出即使本性相同,质量与追求却大相径庭,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思考:无论外在的标准如何,内心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在字句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超然的态度,作者通过对鸟类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物质的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居天王都”:表明诗人身处繁华的都城,暗示与自然的隔绝。
- “常梦苦竹溪”: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切怀念,反映内心的渴望。
- “乃识高僧趣”:遇见高僧后,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放下物质的迷惑。
- “海燕乘华屋”:海燕在华屋上飞翔,象征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区区竟衔泥”:显示海燕不忘本源,努力在现实中生存。
- “安知矫翼鸥”:质疑外表的光鲜与内在的真实之间的差异。
- “岂类断尾鸡”:对比海鸥和鸡,强调内在的差异。
- “性同而质殊”:指出虽然本性相同,但内在的追求和质量却不同。
- “何必庄指齐”:强调不必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个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燕”和“矫翼鸥”,用鸟类象征人类的追求与理想。
- 对比:通过海燕和鸡的对比,突显出追求的不同。
- 排比:整首诗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人以自然界的鸟类为喻,探讨了个体的独特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内心的追求比外在的标准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燕: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代表着诗人的理想。
- 华屋:象征繁华的生活,暗示物质的诱惑。
- 苦竹溪:描绘自然的清幽,反映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矫翼鸥:象征追求高远理想的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王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北京
- C) 开封
- D) 杭州
-
“海燕”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物质追求
- B) 自由与理想
- C) 繁华生活
- D) 生活的困扰
-
诗中比较了哪两种鸟?
- A) 海鸥和麻雀
- B) 海燕和鸡
- C) 鸽子和鹤
- D) 其他
答案:
- C) 开封
- B) 自由与理想
- B) 海燕和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可以将梅尧臣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两个诗人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但梅尧臣更加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