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

时间: 2025-01-01 11:19:37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檀溪寻故人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白话文翻译:

在檀溪边,花儿与竹子相伴,溪水分流,马儿在水中跳跃。
田园中的人们看不见,似乎都隐居在洞中。

注释:

  • 檀溪:檀木溪流,指一种特定的溪流,或指溪水清澈的地方。
  • 成龙竹:成龙的竹子,形容竹子生长得很好,或是形容竹子茂盛。
  • 跃马溪:马在溪水中跳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的活泼。
  • 田园:田地和农村,通常指人们的生活环境。
  • 洞中栖:指隐居在山洞里,暗指人们避世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洞中栖”可以联想到隐士的生活,古代文人常常向往隐居生活,逃避世俗纷扰。孟浩然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现隐逸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孟浩然晚年时,他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檀溪寻故人》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两句描述了檀溪边的自然景色,花与竹的相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接下来的“池分跃马溪”,通过马儿在水中跳跃的生动场景,增添了诗的活力与动感,展现了自然的灵动与自由。

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人们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世俗生活的淡然。诗中流露出一丝惆怅,仿佛在感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展现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切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伴成龙竹:花与竹子相伴,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
  2. 池分跃马溪:溪水分流,马儿在水中跳跃,描绘出动感与活力。
  3. 田园人不见:田园中无人可见,表现出孤独与思念。
  4. 疑向洞中栖:人们似乎都隐居在洞中,暗示世俗的远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竹之美与人隐居生活相对比,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马儿在水中跳跃,赋予动物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前两句自然景物描写和后两句人际关系的对比,形成和谐的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现实的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象征坚韧与高洁。
  • :象征流动与自由。
  • 田园: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檀溪”指的是: A. 一种树木
    B. 一条溪流
    C. 一种花朵

  2.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不关心

  3. 诗中“池分跃马溪”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马在溪水中跳跃
    B. 人在田野中劳作
    C. 花开满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自然诗歌均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而孟浩然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