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时间: 2025-01-04 08:05: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白话文翻译:
在北山的白云之中,隐士自得其乐。
相对而望,试着登高,心情随着雁群飞去而消散。
我开始愁绪因薄暮而起,兴致却是在清秋时节涌动。
时常见到归来的村民,在沙滩上休息渡头。
天边的树木像荠一样稀疏,江边的洲渚如同明月。
何时能载着美酒来,共同欢醉重阳佳节呢?
注释:
- 隐者:指隐居的人,追求与世隔绝的生活。
- 相望:互相望着。
- 雁飞灭:意指心情随着大雁的飞去而消逝。
- 薄暮:指傍晚,天色渐暗。
- 归村人:指回村的乡民。
- 沙行渡头:沙滩上停留的渡口。
- 若荠:像荠菜一样稀疏。
- 洲如月:江边的洲渚如同月亮一样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字浩然,号孟山人,生于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前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他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在北山登高望远时的情感体验。开篇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隐者在白云之间怡然自得,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宁静。接着,诗人试图登高远望,心情随雁飞而消散,展现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淡淡忧伤。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受到薄暮时分的愁绪,但又被清秋的兴致所唤醒,体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最后,诗人希望能够与友人共饮重阳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向往,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愉悦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山白云里:描绘了隐士悠然自得的环境。
- 隐者自怡悦:强调隐者的内心安宁与快乐。
- 相望试登高:表明诗人向往高处,想要远望的愿望。
- 心随雁飞灭:表达了心情的飘荡与忧愁的消散。
- 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薄暮时分带来了愁绪。
- 兴是清秋发:清秋季节激发了诗人的兴致。
- 时见归村人:描绘乡民归来的生动场景。
- 沙行渡头歇:展现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 天边树若荠:树木稀疏的景象,象征孤寂。
- 江畔洲如月:将洲渚比作明月,描绘出清澈的夜景。
- 何当载酒来:期待与友人共饮的愿望。
- 共醉重阳节:重阳节是团圆和欢庆的时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边树若荠”,形象地描绘出树木的稀疏。
- 对仗:如“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心情“随雁飞灭”,赋予心情以生命。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雁:象征思乡与离别。
- 薄暮:代表忧愁与时间的流逝。
- 清秋:象征丰收与成熟。
- 重阳节:象征团圆与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隐者”指的是: A. 诗人
B. 乡民
C. 隐居的人
D. 游子 -
“心随雁飞灭”中的“雁”象征着: A. 朋友
B. 思乡
C. 孤独
D. 自由 -
诗人希望何时与友人共饮: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为描绘自然景色,王维的诗歌更重视意境的深远与音律的和谐。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