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山潭作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上垂钓,水清澈心也悠闲。
鱼儿在潭水下游动,猿猴在岛上藤蔓间悬挂。
曾经的游女解下佩饰,传闻流传在这座山中。
但我寻求却无法得到,只好顺着月光划船唱歌归去。
注释:
- 垂钓:在水边钓鱼。
- 磐石:大石头,指诗人坐的地方。
- 闲: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 潭:深水池,指水域。
- 游女:游玩的女子,可能指传说中的仙女或美丽的姑娘。
- 解佩:将佩饰解下,象征美好回忆或爱情。
- 沿月棹歌:顺着月光划船,边划边唱歌,营造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典故解析:
- 游女:古代传说中常有美丽女子在山水间游玩,象征着美好与梦幻的爱情。
- 潭水:常用来象征深邃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与王维齐名。生于今湖北省,早年曾任小官职,但因对官场的不满而辞职,选择隐居山水之间,专心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
创作背景:
《万山潭作》写于孟浩然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宁静环境中获得的内心平和。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万山潭作》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的诗作,诗人以垂钓为引子,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开篇“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场景,诗人坐在岩石上,心中无忧无虑,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意境在唐诗中常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接下来的“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展现了自然生灵的动态,鱼儿在水底游弋,猿猴在藤间嬉戏,生动描绘了一幅活泼的自然画面。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增强了诗人心境的悠闲。
而后“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则引入了人文的元素,游女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的单调,增添了一丝情感的色彩。她解佩的动作和传闻的流传,似乎在提醒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寻。
最后一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尽管对游女的追寻未果,但诗人依然选择随月而归,悠然自得。这种对自然与人情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充满了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在岩石上垂钓,水清澈使心情也感到悠闲。
-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鱼儿在潭水树下游动,猿猴在岛上的藤蔓间悬挂。
-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曾经的游女解下佩饰,流传的故事在这座山中。
-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寻找却无法得到,只得顺着月光划船唱歌返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前后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鱼”、“猿”、“游女”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使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纷扰的淡泊心态。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寻,尽管未能如愿,但仍能欣然接受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潭水:象征宁静和深邃,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鱼: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喜爱。
- 猿:代表自然的生机,增强画面的活泼感。
- 游女:象征美好、理想和爱情,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浩然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求之不可得”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猿
- C. 游女
- D. 碧水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追求名利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寻
- C. 对历史的思考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 B. 唐代
- C. 游女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贺知章《回乡偶书》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多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贺知章《回乡偶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主题更偏向人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