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何氏池亭
作者:周贺 〔唐代〕
信是虚闲地,亭高亦有苔。
绕池逢石坐,穿竹引山回。
果落纤萍散,龟行细草开。
主人偏好事,终不厌频来。
白话文翻译:
这儿本是个悠闲的地方,亭子建得高高的,四周长满了苔藓。
我在池边的石头上坐下,竹子间隙中引导着山的回音。
果子掉落,细碎的浮萍四散开来,乌龟在细草上慢慢爬行。
主人特别喜欢这里,毫不厌倦地频频光顾。
注释:
- 信:确实,的确。
- 虚闲地:形容这个地方宁静而闲适。
- 亭高亦有苔:亭子虽然高,但四周长满了苔藓,暗示这里少有人来。
- 绕池逢石坐:绕着池塘走,遇到石头就坐下。
- 穿竹引山回:竹子间的缝隙引导着远处山的回声。
- 果落纤萍散:落下的果实使得细小的浮萍散开。
- 龟行细草开:乌龟在细草中移动,草被压开。
- 偏好事:特别喜欢这个地方。
- 终不厌频来:始终不厌倦地常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意境悠远,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宁静的地方,描绘了池塘亭子的闲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池亭,展示了自然的幽静与人心的恬淡。诗的开头“信是虚闲地”直接点明了这个地方的清幽与宁静,给人以放松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亭子周围的环境:高高的亭子被苔藓覆盖,显示出少有人来,带着一种被遗忘的美感。作者在池边石上坐下,结合“穿竹引山回”的意象,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果子落下,浮萍散开,乌龟在细草上行走,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细腻与生机。这些细节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最后的“主人偏好事,终不厌频来”则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眷恋,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整首诗意境优雅,情感真挚,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信是虚闲地:确实是个闲适的地方,直接引入主题;
- 亭高亦有苔:亭子高耸,但周围的苔藓显示出这里的荒凉;
- 绕池逢石坐:在池边行走,偶遇石头便坐下,表现出一种随性与自在;
- 穿竹引山回:竹林间隐约传来的山音,构建了一个静谧的空间;
- 果落纤萍散:果实掉落,浮萍四散,表现自然的动态;
- 龟行细草开:乌龟在草丛中移动,进一步描绘出自然的细节;
- 主人偏好事:表明主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 终不厌频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亭高亦有苔”比喻宁静的环境;
- 拟人:果落、龟行等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亭子:象征高洁与宁静;
- 苔藓:代表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沉静;
- 池塘: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 果实与浮萍:表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
- 乌龟:象征长寿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高亦有苔”体现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A. 热闹 B. 荒凉 C. 喧嚣
-
“果落纤萍散”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自然的宁静 C. 人的烦恼
-
诗中“绕池逢石坐”展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悠闲 C.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题何氏池亭》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王维更强调山水的空灵,而周贺则更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