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判官防秋(一作送防秋人)》

时间: 2025-01-17 09:21:30

匹马无穷地,三年逐大军。

算程淮邑远,起帐夕阳曛。

瀑浪行时漱,边笳语次闻。

要传书札去,应到碛东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陆判官防秋(一作送防秋人)

匹马无穷地,三年逐大军。
算程淮邑远,起帐夕阳曛。
瀑浪行时漱,边笳语次闻。
要传书札去,应到碛东云。

白话文翻译:

我骑着马在无尽的路上行走,三年来追随大军。
计算着淮水和邑城的距离,傍晚时分在夕阳下搭起帐篷。
在奔涌的瀑布声中洗漱,耳边时不时传来边塞的号角声。
我希望能将书信送出去,应该能送到碛东的云头。

注释:

  • 匹马:一匹马,指独自骑马。
  • 无穷地:形容路途遥远,无尽无休。
  • 逐大军:跟随大军,参与军事行动。
  • 算程:计算行程,估算路程。
  • 淮邑:指淮水流域的城市,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 起帐:搭起帐篷,安营扎寨。
  • 夕阳曛:夕阳的余晖,天色渐暗。
  • 瀑浪行时漱:在瀑布的波浪中洗涮,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
  • 边笳:边塞的号角,古代军中用的乐器,常用于传递信号。
  • 书札:信件,书信。
  • 碛东云:指沙漠东边的云,象征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主要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战争、离别和自然景观的敏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送陆判官防秋》写于唐代的战乱时期,诗人送别陆判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战争的感慨。诗中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送陆判官防秋》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祝福。首句“匹马无穷地”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孤独的旅程感,给人一种漫长而孤寂的想象。接下来的“算程淮邑远”,则引入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淮水与邑城的遥远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隔阂。

“起帐夕阳曛”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安营扎寨,夕阳映衬下的士兵们,让人感受到一丝宁静与美好,但又不免增添了离别的伤感。接着的“瀑浪行时漱”,则用生动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觉,仿佛在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战争与人生中,仍需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

最后一句“要传书札去,应到碛东云”,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虽然身在战场,心中却对友人的关怀从未减少。整首诗在离别与思念之间游走,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脆弱与坚韧,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匹马无穷地:描绘诗人独自骑马的孤独状态,暗示旅途之艰辛。
  2. 三年逐大军:时间的积累与对大军的追随,表现出对战争的无奈与无尽。
  3. 算程淮邑远:表明了诗人对距离的思考,淮水与邑城的遥远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4. 起帐夕阳曛:描绘了安营的场景,夕阳的余晖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
  5. 瀑浪行时漱:与自然亲密接触,表现出一种洗净心灵的渴望。
  6. 边笳语次闻:边塞的号角声传入耳中,暗示着战争的紧迫感。
  7. 要传书札去:表达了诗人期望将思念传递的愿望。
  8. 应到碛东云:希望书信能够顺利到达远方,象征着友谊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比作无穷,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如“匹马无穷地,三年逐大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如“瀑浪”仿佛在与人对话,增添了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与自然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忧伤与对友人的祝福。传达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孤独与旅途的艰辛。
  2.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希望与结束。
  3. 瀑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清澈的心灵。
  4. 书札: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5. :象征着远方与希望,也暗示着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淮邑”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淮水流域的城市
    • B. 江南的城市
    • C. 西北边境
    • D. 中原地区
  2. “匹马无穷地”中的“无穷”表达了什么?

    • A. 旅途的短暂
    • B. 旅途的漫长与孤独
    • C. 旅途的快乐
    • D. 旅途的目的
  3. 诗中提到的“夕阳曛”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清晨的阳光
    • B. 傍晚的日落
    • C. 中午的烈日
    • D. 夜晚的星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周贺的《送陆判官防秋》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壮丽景象的描绘。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特征,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