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李暹 于鹄 〔唐代〕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 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 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任性地常常外出,因此人们难得见到他。在市楼遇到酒就停下来喝,在野外的寺庙送僧人归去。屋檐下悬挂着秋天的叶子,篱笆头上晒着褐色的衣服。门前是南北通行的路,但谁愿意进入这简陋的门扉呢?
注释:
- 任性:指行为不受约束,随心所欲。
- 市楼:市集中的高楼,常用于饮酒作乐。
- 野寺:郊外的寺庙。
- 檐下:屋檐下。
- 篱头:篱笆的顶部。
- 褐衣:粗布衣服,常指贫民的服装。
- 柴扉:用柴木做的简陋门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外出、饮酒、送僧等日常行为的描述,展现了隐士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场景。诗中“任性常多出”一句,既表现了隐士不受世俗约束的自由态度,也暗示了他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随后的“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则进一步以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隐士随遇而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最后两句“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则深刻表达了隐士对世俗的疏离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任性常多出”:表达了隐士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
- “人来得见稀”:说明隐士与外界交往稀少,生活孤僻。
- “市楼逢酒住”:描绘了隐士在市楼遇到酒就停下来享受的情景。
- “野寺送僧归”:表现了隐士与僧人的交往,体现了他的宗教情怀。
- “檐下悬秋叶”:通过秋叶的意象,增添了诗的田园气息。
- “篱头晒褐衣”:以褐衣的细节,展现了隐士的简朴生活。
- “门前南北路”: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和通达。
- “谁肯入柴扉”:表达了隐士对世俗的拒绝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檐下悬秋叶”中的“悬”字,赋予秋叶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隐士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叶: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循环。
- 褐衣:象征着简朴和贫寒。
- 柴扉:象征着隐士的简陋居所和对世俗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任性常多出”一句,表达了隐士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拘谨 B. 自由 C. 懒散 D. 勤劳
- “市楼逢酒住”中的“市楼”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市集 B. 酒楼 C. 寺庙 D. 农田
- “檐下悬秋叶”中的“悬”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对仗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同样展现了隐士的生活和情感。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全唐诗》、《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