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树下禅师 久行多不定,树下是禅床。 寂寂心无住,年年日自长。 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 已见南人说,天台有旧房。
白话文翻译:
长时间行走,心境多变不定,树下成了禅修的床榻。 心中寂静,无所执着,岁月悠长,日复一日。 与虫蛇共宿于溪涧,与草木一同经历风霜。 已经听闻南方人说起,天台山有我旧时的居所。
注释:
- 久行多不定:长时间行走,心境多变不定。
- 树下是禅床:树下成了禅修的床榻。
- 寂寂心无住:心中寂静,无所执着。
- 年年日自长:岁月悠长,日复一日。
- 虫蛇同宿涧:与虫蛇共宿于溪涧。
- 草木共经霜:与草木一同经历风霜。
- 已见南人说:已经听闻南方人说起。
- 天台有旧房:天台山有我旧时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树下禅修的情景,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树下禅修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久行多不定,树下是禅床”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而“寂寂心无住,年年日自长”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后两句“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行多不定:表达了诗人长时间行走,心境多变不定。
- 树下是禅床:树下成了禅修的床榻,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寂寂心无住:心中寂静,无所执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年年日自长:岁月悠长,日复一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宁静。
- 虫蛇同宿涧:与虫蛇共宿于溪涧,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草木共经霜:与草木一同经历风霜,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共同经历。
- 已见南人说:已经听闻南方人说起,引出了天台山的旧居。
- 天台有旧房:天台山有我旧时的居所,表达了诗人对旧居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树下是禅床”将树下比作禅修的床榻,形象生动。
- 拟人:“寂寂心无住”将心境拟人化,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对仗:“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 树下:象征禅修的场所,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虫蛇:象征自然界的小生物,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草木:象征自然界的植物,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共同经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树下是禅床”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A. 田园生活 B. 禅修生活 C. 城市生活 D. 旅行生活
- 诗中“寂寂心无住”强调了什么? A. 内心的宁静 B. 内心的焦虑 C. 内心的执着 D. 内心的迷茫
- 诗中“虫蛇同宿涧”展现了诗人与什么的和谐共处? A. 人类 B. 动物 C. 自然 D. 社会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于鹄的《题树下禅师》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但于鹄的诗更加简洁明了,而王维的诗则更加细腻深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