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
时间: 2025-01-04 14:0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日本
四极虽云共二仪,
晦明前后即难知。
西方尚在星辰下,
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
扶桑树底是天涯。
满帆若有归风便,
到岸犹须隔岁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僧人归国的祝福与思念。虽然四方天极似乎都在同一仪式中,但光明与黑暗的变化却是难以捉摸的。此时,西方依然在星辰的照耀下,而东方已经过了寅卯时分。大海的浪涛将国界分开,扶桑树下就是天涯的尽头。若是满帆顺风,归去便可,但到达岸边却还需隔年才能相见。
注释:
- 四极:指的是天的四个极点,象征宇宙的广阔。
- 二仪:指阴阳,表示宇宙的变化和轮回。
- 晦明:指黑暗和光明,象征时间的变化。
- 寅卯时:指的是中国的时辰,寅时和卯时分别是早晨的3点到5点和5点到7点。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位于东海,是日本的代称。
- 满帆:指船帆鼓满,暗示顺风而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扶桑”是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地名,象征着日出之地,即日本。诗人通过对“东域已过寅卯时”的描绘,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对远方的思念,也表现了两国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少云。其诗多描写山水、咏怀,风格清新自然。方干的诗作有着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方干在某次送别远行僧人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僧人回国的祝福以及对时间和距离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僧归日本》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送别诗。诗人在开篇用“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引入了宇宙的无常与变化,表明人间事物如同天体一样难以把握。紧接着,“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则通过时间的对比,展现了东西方的差异与距离,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海洋作为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而扶桑树更是象征着日本的遥远与神秘。最后两句“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则表达了对归途的期待与无奈,尽管希望满满,实际的相聚却遥遥无期,令人感到惆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象,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思乡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文化交流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极虽云共二仪”:虽然宇宙的极点似乎都在同一时刻,但实际上变化无常。
- “晦明前后即难知”:光明与黑暗的交替让人难以辨识时间的流逝。
- “西方尚在星辰下”:此时西方依然被星辰照耀,暗示着夜晚。
- “东域已过寅卯时”:而东方已经进入了早晨的时段,体现了时间的前进。
- “大海浪中分国界”:波涛汹涌的大海成为了国家之间的界限。
- “扶桑树底是天涯”:扶桑树下象征着遥远的日本,成为了天边的尽头。
- “满帆若有归风便”:若是船帆鼓满,便能顺风而归。
- “到岸犹须隔岁期”:即便到达岸边,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相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晦明前后”和“西方尚在”。
- 比喻:大海作为国界的比喻,形象生动。
- 意象:扶桑树、海浪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远行者的祝福及对时间与距离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文化交流的热切向往与深沉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极:象征宇宙的广阔与变化。
- 扶桑:象征日本,带有神秘色彩。
- 大海:象征着距离与隔阂。
- 归风: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扶桑”指的是哪个国家?
- A. 中国
- B. 日本
- C. 韩国
-
“晦明前后即难知”中的“晦明”指的是什么?
- A. 晨昏
- B. 黑暗与光明
- C. 昼夜
-
诗中提到的“隔岁期”意味着什么?
- A. 很短的时间
- B.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相见
- C. 不再相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送僧归日本》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人生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强调文化的交流与时间的流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