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上没有炎热的烦恼,正值三伏的酷暑时节。
浓密的藤萝使阳光难以照耀,挺拔的树木更是带来了阵阵清风。
山峦重叠在云霞的边际,河流向东倾斜,仿佛要流向远方的世界。
谁能知道今夜的兴致,已与古人不同了呢?
注释:
- 绝顶:山顶,极高的地方。
-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在夏季。
- 深萝:指浓密的藤萝植物。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云霞际:云彩与霞光交汇的地方。
- 川倾:河流向东流去的姿态。
- 兹夕:今夜。
- 兴:兴致、情绪。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方干,字希声,唐代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日登高之际,表达了作者在炎热的夏季中登临灵隐寺后峰的所见所感,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古人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绝顶无烦暑”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清爽的情景。方干在炎热的夏天登上灵隐寺的山峰,展现了高处的清凉与宁静。诗中通过“深萝难透日”和“乔木更含风”展现了山中浓密的植被和微风拂面的凉爽,形成了与外界酷热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的壮美自然景观,展现了山川的气势与辽阔,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一句“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则表现了诗人对古人情怀的反思与自我独立的意识,表达了他在此时此地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展现出一种个体的自由与超然。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绝顶无烦暑”:在山顶上,炎热的烦恼全无。
- “登临三伏中”:恰在三伏的热天中登高。
- “深萝难透日”:浓密的藤萝让阳光难以照射进来。
- “乔木更含风”:高大的树木更是带来了清风。
- “山叠云霞际”:山峦重叠,与云霞交汇在一起。
- “川倾世界东”:河流向东倾斜,似乎要流向整个世界。
- “那知兹夕兴”:谁能知道今夜的兴致。
- “不与古人同”:与古人的情怀感受截然不同。
-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乔木含风”赋予了动态的感觉,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比喻:用“山叠云霞际”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日山顶的清凉恬静,以及与古人不同的独特心境,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情感的独立。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山顶:象征着清凉与超然。
- 藤萝与乔木: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凉爽。
- 云霞与河流: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流动的时间。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绝顶无烦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愉快
- B. 烦恼
- C. 清凉
- 诗中提到的“深萝”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树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什么态度?
- A. 崇拜
- B. 否定
- C. 想念
- 诗中“绝顶无烦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方干的《夏日登灵隐寺后峰》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深远,而方干则侧重于夏天的清凉与个人的独立心境,两者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