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

时间: 2024-10-01 21:21:19

朱萼疑看九月枫,繁枝又借峄阳桐。

丹须吐舌迎风艳,绛蜡笼纱照月空。

西域应分安石紫,寝宫可作麦英红。

绿珠宴罢归金谷,七尺珊瑚映水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萼疑看九月枫,
繁枝又借峄阳桐。
丹须吐舌迎风艳,
绛蜡笼纱照月空。
西域应分安石紫,
寝宫可作麦英红。
绿珠宴罢归金谷,
七尺珊瑚映水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的枫树,朱红的叶子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鲜艳。繁茂的树枝仿佛在借着阳光的照耀。丹色的花瓣如同吐舌般迎风招展,红色的蜡烛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西域的颜色也应当与此相映成趣,寝宫中可用麦英花的红色装点。绿珠宴会结束后,大家返回金谷园,水中七尺长的珊瑚映出美丽的倒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朱萼:指红色的花瓣或叶子。
  • 峄阳桐:指阳光照耀下的梧桐树。
  • 丹须:比喻花瓣的颜色,像红色的舌头。
  • 绛蜡:红色的蜡烛。
  • 西域:指西方的地区,常指异域的美丽。
  • 寝宫:指王宫或寝室。
  • 绿珠:绿珠的宴会,指一种美好的聚会。
  • 七尺珊瑚:比喻水中的倒影。

典故解析:

  • “九月枫”:表示秋天的景象,枫树是秋季的代表。
  • “金谷”:指金谷园,古代名园,寓意美好的聚会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天孙,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枫树红叶之时,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赪桐》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枫树的红叶,仿佛在与阳光争辉。诗的开头“朱萼疑看九月枫”,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氛围,红叶在阳光下显得尤为鲜艳。接着,诗人用“繁枝又借峄阳桐”来表现树木的繁茂,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丹须吐舌迎风艳”,这句通过拟人的手法,使花瓣活灵活现,似乎在与风嬉戏,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美丽。后面的“绛蜡笼纱照月空”则将景象推向了夜晚,红蜡烛的光影在月空中摇曳,营造出一种柔和而迷幻的氛围。

诗中还提及“西域应分安石紫”,这不仅是对色彩的描写,也隐含着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与欣赏。“寝宫可作麦英红”,则体现了诗人对华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两句“绿珠宴罢归金谷,七尺珊瑚映水中”,总结了宴会的愉悦与归程的宁静,水中的倒影更是将这份美好延续,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朱萼疑看九月枫: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红叶的美丽。
  2. 繁枝又借峄阳桐:表现出浓厚的树木与阳光的关系。
  3. 丹须吐舌迎风艳: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花瓣的生动。
  4. 绛蜡笼纱照月空:描绘出夜晚柔和的光影效果。
  5. 西域应分安石紫:暗示对异域文化的赞美。
  6. 寝宫可作麦英红:表达对华美生活的憧憬。
  7. 绿珠宴罢归金谷:总结宴会的愉悦与归程的宁静。
  8. 七尺珊瑚映水中:水中倒影的美好,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丹须吐舌”,使花瓣生动。
  • 对仗:如“朱萼疑看”与“繁枝又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萼:象征热情与生命力。
  • 阳桐:象征繁荣与希望。
  • 绛蜡:象征温暖与团圆。
  • 西域:象征异域风情与文化的多样性。
  • 绿珠:象征美好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朱萼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叶子
    B. 红色的花瓣
    C. 黄色的花朵

  2. 诗中提到的“金谷”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个聚会场所
    C. 一种装饰品

  3. “七尺珊瑚映水中”表达了什么意象? A. 水中的倒影
    B. 珊瑚的美丽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沈天孙的《赪桐》与李白的《夜泊牛津》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沈天孙更侧重于秋季的丰富色彩,而李白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艺术与美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