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召对 其四》

时间: 2024-12-29 18:43:20

十八年前滥若工,重来亲见泰交风。

明廷果是俞兼咈,介性何知迎与逢。

凤语琳琅天吐白,龙颜晬穆日含红。

此行不减桓荣宠,子子孙□咏帝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华殿召对 其四
作者: 陈应元 〔明代〕

十八年前滥若工,
重来亲见泰交风。
明廷果是俞兼咈,
介性何知迎与逢。
凤语琳琅天吐白,
龙颜晬穆日含红。
此行不减桓荣宠,
子子孙咏帝功。

白话文翻译

十八年前的盛况如同工匠的雕琢,
如今再次亲眼见到太和的气象。
明朝的朝廷果然如同俞、兼两位大臣,
品性何曾了解迎接与相逢。
凤凰的声音如同琳琅满目的华彩,
龙的面容威严庄重,日头映红。
此次出行并不逊色于桓帝的荣宠,
后代子孙将会歌颂帝王的功绩。

注释

  • 滥若工:形容盛况如工匠的精雕细刻,意指繁华而精致。
  • 泰交风:指太和殿的气象,象征着国运昌盛。
  • 俞兼咈:指明代的两位著名大臣,形容朝廷的贤良。
  • 介性:指品性、德行。
  • 凤语琳琅:比喻美好的声音,如同美玉般闪烁。
  • 龙颜晬穆:形容皇帝的威严与庄重。
  • 桓荣宠:指汉桓帝的宠爱,象征权势和尊荣。
  • 子子孙咏:后代子孙对帝王功绩的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应元,明代诗人,生于1488年,卒年不详,字君仪,号文华,善于诗词,尤以律诗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明代中期,正值明朝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作者在文华殿召见时,回忆起十八年前的盛况,表达了对朝廷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文华殿召对 其四》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回忆与抒情,展现了对明朝政局的深切关注。诗中开头以“十八年前滥若工”引入,既是对昔日盛况的怀念,又透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思索。

接下来的“重来亲见泰交风”,显示出诗人重访旧地的欣喜,仿佛历史在此刻重演,朝廷的气象依旧辉煌。“明廷果是俞兼咈,介性何知迎与逢”进一步揭示了朝廷的贤良,诗人对明朝士人的仰慕之情跃然纸上。同时,凤与龙的意象运用得巧妙,既表现了皇权的威严,又展现了国家的富丽。诗的最后两句以历史的轮廓结束,强调了帝王的功绩将被后世铭记,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积极向上,充满了怀旧与赞美,是对国家盛世的一种礼赞,也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八年前滥若工” - 怀念过去的繁华,形容昔日景象如同工匠的精细雕刻。
  2. “重来亲见泰交风” - 重返旧地,见到昔日的辉煌,表达诗人欣喜之情。
  3. “明廷果是俞兼咈” - 明朝的贤臣如俞、兼,赞美朝廷的贤良。
  4. “介性何知迎与逢” - 对朝廷的品德感到疑惑,暗示对政治的思考。
  5. “凤语琳琅天吐白” - 凤凰的声音如同美玉,展现华美和气象。
  6. “龙颜晬穆日含红” - 龙的面容象征皇权,日光映红,象征朝廷的荣耀。
  7. “此行不减桓荣宠” - 本次召见的盛况与汉桓帝的宠爱相当。
  8. “子子孙咏帝功” - 后代子孙将会歌颂帝王的功绩,寄托了诗人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凤与龙比作美好与权势的象征,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如“凤语琳琅”与“龙颜晬穆”,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十八年前滥若工”,将历史的辉煌刻画得尤为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对明朝盛世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与祥瑞,是国家与皇权的象征。
  • :代表皇帝的威严与权势,寓意国家的尊严与力量。
  • 琳琅:象征华美与繁荣,体现了文化的璀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华殿召对 其四》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陈应元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凤”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美好与祥瑞
    • C. 财富
    • D. 战争
  3. “此行不减桓荣宠”中“桓”指的是哪个时代的皇帝?

    • A. 汉桓帝
    • B. 唐太宗
    • C. 宋理宗
    • D. 明太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文华殿召对 其四》: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忧愁,而《文华殿召对 其四》则充满了对国家繁荣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