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名山春日喜跻攀,
束隘江流双峡环。
林鸟啼残三月影,
芒鞋踏破几苔斑。
泉声宛转东西涧,
树色微茫前后湾。
泰岱徘徊曾驻节,
何如此地挂冠閒。
白话文翻译:
在名山春日的阳光下,我愉快地攀登,
狭窄的峡谷中,江水环绕着双峡。
林中的鸟儿在三月的影子里啼叫,
我的草鞋踏破了几处青苔的斑点。
泉水声在东西涧流淌,宛如回响,
树影在前后湾中显得微微模糊。
我曾在泰山徘徊、驻足吟咏,
怎么能比得上在这里悠然自得呢?
注释:
- 跻攀:攀登,登上高处。
- 束隘:狭窄的峡谷。
- 芒鞋:用草或竹编成的鞋,象征简朴的生活。
- 苔斑:青苔的斑点,强调自然环境的细微之处。
- 宛转:形容泉水声的柔和动听。
- 微茫:微微模糊,不清晰。
典故解析:
- 泰岱:指泰山,古代名山之一,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象征着高洁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璿,明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峡山》创作于春天,诗人游历名山,感受春日的气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峡山》通过描绘春日名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作者以“名山春日”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暗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接着,诗人描绘了峡谷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捕捉到春日的细微变化:林鸟的啼叫、青苔的斑点,以及泉水的潺潺流声。这些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提及泰山,表达了对曾经高峻的追求与现今平静生活的珍惜,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出心灵的解脱。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意象清晰,情感真挚,使人感受到春日山水的美好,以及诗人内心的自在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山春日喜跻攀:在美丽的名山上,春日的阳光令我心情愉悦,欢快地攀登。
- 束隘江流双峡环:狭窄的峡谷中,江水环绕着两个峡谷,构成壮丽的自然景观。
- 林鸟啼残三月影:林中的鸟儿在三月的暮影中啼叫,营造出春天即将结束的氛围。
- 芒鞋踏破几苔斑:我穿着草鞋,在青苔上留下了几处印记,象征我的跋涉与探索。
- 泉声宛转东西涧:泉水声如细语般流淌,在东西的山涧中回荡。
- 树色微茫前后湾:树木的影子在前后湾中显得模糊不清,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泰岱徘徊曾驻节:我曾在泰山上徘徊、驻足吟咏,表达对自然与文化的敬仰。
- 何如此地挂冠閒:怎能比得上在这儿悠闲自在地挂冠而闲呢?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泉声宛转东西涧,树色微茫前后湾”,形成和谐的音律美感。
- 拟人:泉声如人声般宛转,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描绘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悠闲生活的珍视,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崇高与理想。
- 春日:代表生机、希望。
- 峡谷: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苔斑:代表自然中的细腻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名山”指的是?
- A. 泰山
- B. 峨眉山
- C. 武夷山
- D. 黄山
-
“芒鞋”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简朴
- C. 忍耐
- D. 旅行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追溯
- B. 对自然的赞美与珍视宁静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但更注重秋天的宁静,展现不同季节的自然之美。
- 李白《庐山谣》:表现出对山水的崇拜,情感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