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再用韵伤春)》
时间: 2025-01-16 22:31: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再用韵伤春)
作者:吴季子
花落风初定。倚危阑衷情欲诉,踌躇不忍。
把酒问春无语,吹落游尘怎任。
待泪雨红妆蔫尽。不道燕衔春将去,
误啼鹃唤起年年恨。芳草路,人愁甚。
浮生一梦黄粱枕。且不妨狂歌醉舞,
尘谈挥柄。金谷平泉俱尘土,
谁是当年豪胜。但五柳依然陶令。
千古兴亡东流水,望孤鸿没处残阳影。
无限意,伤春兴。
白话文翻译:
春风刚刚平息,花瓣纷纷落下。我倚靠在栏杆上,心中满怀情思却不知如何倾诉,犹豫不决。
我举杯问春,春却无言以对,随风而去的尘埃又怎么能任由它漂浮。
等到泪水浸湿了我的红妆,没想到燕子已经衔着春天离去,误触了杜鹃的啼声,唤起了我年年岁岁的怨恨。
芳草漫延的路上,心中愁苦无尽。
浮生如梦,如同黄粱一枕。
不妨尽情地歌唱狂舞,抛开尘世的纷扰。
金谷和清泉都化作了尘土,谁还能记得当年的豪杰。
唯有五柳依然在陶渊明的诗中留存。
古往今来的兴亡都是东流而去,凝望孤鸿,已无处寻觅残阳的影子。
无限的情思,尽是对春天的伤感。
注释:
- 倚危阑:倚靠着高高的栏杆。
- 衷情欲诉:内心的情感想要倾诉。
- 醉舞:意指纵情享乐。
- 金谷平泉:指的是金谷园,古代著名的园林,象征繁华的过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季子,生活在宋代,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春意渐逝之际,感慨万千,表达了对逝去春光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再用韵伤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伤感。诗的开头以“花落风初定”描绘了春天的结束,紧接着通过“倚危阑”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无奈和犹豫。与春天的对话转瞬而逝,显示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
“待泪雨红妆蔫尽”一句,鲜明地展示了诗人因春光流逝而感到的痛苦与失落,泪水浸湿了红妆,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也会随时间而消逝。接下来的“误啼鹃唤起年年恨”则引入了对往年伤痛的回忆,鹃鸟的啼鸣仿佛是在唤醒那些未能释怀的过往。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感伤。“浮生一梦黄粱枕”一句,借用古代梦境寓意,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虚幻的无奈感慨,而最终以“千古兴亡东流水”收束,凝聚出一种历史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落风初定”:春风渐止,花瓣飘落,暗示春天的结束。
- “倚危阑衷情欲诉,踌躇不忍”:倚靠栏杆,内心情感想要倾诉,却又不忍言说。
- “把酒问春无语”:举杯向春天提问,春天却沉默不语。
- “吹落游尘怎任”:随风漂浮的尘埃,无可奈何。
- “待泪雨红妆蔫尽”:等待泪水浸湿红妆,凋零的花朵象征美丽的消逝。
- “不道燕衔春将去”:燕子衔着春天离去,象征春光的流逝。
- “误啼鹃唤起年年恨”:杜鹃的啼鸣唤醒了年复一年的怨恨。
- “芳草路,人愁甚”:芳草遍地,心中愁苦更深。
- “浮生一梦黄粱枕”:人生如梦,如同黄粱一梦,意指虚幻。
- “且不妨狂歌醉舞”:不妨尽情狂欢,释放内心的烦恼。
- “金谷平泉俱尘土”:金谷园和清泉如今都化作了尘土,象征过去的繁华。
- “谁是当年豪胜”:谁还记得昔日的英雄豪杰。
- “但五柳依然陶令”:唯有陶渊明的五柳仍存,暗示珍惜内心的宁静。
- “千古兴亡东流水”:历史的兴亡如同东流的水,无法追溯。
- “望孤鸿没处残阳影”:望着孤独的鸿雁,已无处寻觅残阳的影子。
- “无限意,伤春兴”:无尽的情思,尽是对春天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浮生一梦”比喻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 拟人:“春无语”,赋予春天以人性。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明了作者对春天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伤感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丽与短暂。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时间的流逝。
- 杜鹃:唤起往年情感的鸟,象征着不断的怨恨。
- 芳草:象征生命的延续和烦恼。
- 黄粱:象征虚幻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倚危阑”意指: A. 倚靠着矮栏杆
B. 倚靠着高栏杆
C. 倚靠着墙壁 -
诗中“浮生一梦”表达了什么? A. 人生的美好
B. 人生的虚幻与短暂
C. 人生的真实 -
诗人在诗中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欢喜
B. 伤感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相见欢》 by 李煜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念奴娇》: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感伤,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念奴娇》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