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平望驿即事》

时间: 2025-01-17 10:43:29

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

震泽湖光远,吴兴水派分。

鱼鳞秋后雪,莺脰树边云。

忽作洛生咏,声愁老婢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
震泽湖光远,吴兴水派分。
鱼鳞秋后雪,莺脰树边云。
忽作洛生咏,声愁老婢闻。

白话文翻译:

驿站近平山却看不见山的影子,更何况那遥远的洞庭湖呢?
震泽的湖水在远处闪烁,吴兴的水流在此分开。
像秋后的雪花浮在水面,鱼鳞似的光点在闪烁;
黄莺在树边欢叫,云彩在空中飘荡。
我忽然作起了洛生的诗,声音愁苦,连老婢也听到了。

注释:

  • 驿平山:指的是驿站附近的平山。
  • 洞庭君:指的是洞庭湖,古代常用“君”字来称呼湖泊。
  • 震泽:指的是震泽湖,位于今江苏省。
  • 吴兴:古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
  • 鱼鳞秋后雪:形容湖面上的波光闪烁,像鱼鳞一样,秋天的雪一样纯净。
  • 莺脰:指的是黄莺,脰是指喉咙,形容黄莺在树边欢叫。
  • 洛生: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因其诗作多愁善感而被称为“洛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寿图,清代诗人,以山水和田园诗著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林寿图游历之际,灵感来源于他所见的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反映了他对美景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首联“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以对比的方式,突显了自然景观的神秘和遥远,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震泽湖的光影和吴兴水流的分流,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湖光山色,给人以宁静的美感。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鱼鳞秋后雪”和“莺脰树边云”的描绘,生动地呈现了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温暖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脉动。最后一句“忽作洛生咏,声愁老婢闻”,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愁苦的感慨,使整首诗在清新自然之中又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驿平山不见,况见洞庭君。
    描绘了驿站附近的平山不可见,进一步引申到遥远的洞庭湖,表现出一种距离感和渴望。

  2. 震泽湖光远,吴兴水派分。
    通过震泽湖的光辉和吴兴水流的分流,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观,反映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3. 鱼鳞秋后雪,莺脰树边云。
    使用比喻,将湖面波光与秋雪相提并论,形象生动,黄莺在树边鸣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

  4. 忽作洛生咏,声愁老婢闻。
    诗人自我反思,产生感伤的情绪,诗声虽然传递给了老婢,却也显得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鳞秋后雪”,将湖面波光比喻成雪,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黄莺的鸣叫仿佛在诉说诗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愁苦的感慨,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

意象分析:

  • 驿平山:象征着旅行与路途的遥远。
  • 洞庭湖: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的远方与美好景象。
  • 震泽湖光:代表着生活中的光辉与希望。
  • 鱼鳞与秋雪:象征着自然的清冷与纯洁。
  • 莺脰与云: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洞庭君”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洞庭湖
    • B. 震泽湖
    • C. 吴兴
    • D. 平山
  2. “鱼鳞秋后雪”中的“秋后雪”形容的是?

    • A. 冬天的雪
    • B. 湖面波光
    • C. 鱼的形状
    • D. 黄莺的鸣叫
  3. 诗中提到的“老婢”是在听什么?

    • A. 诗人的诗声
    • B. 自然的声音
    • C. 人们的谈话
    • D. 黄莺的鸣叫

答案:

  1. A. 洞庭湖
  2. B. 湖面波光
  3. A. 诗人的诗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但更侧重于静谧之美。
  • 《静夜思》则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浓厚的乡愁情感,体现了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