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

时间: 2025-01-04 09:07:31

山童携竹杖,支我步城头。

东风扑酒香,吹醒殊乡愁。

江波荡太阳,万顷金色浮。

土人不识此,我可专春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游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山童携竹杖,支我步城头。
东风扑酒香,吹醒殊乡愁。
江波荡太阳,万顷金色浮。
土人不识此,我可专春游。

白话文翻译

有个山里的小孩儿拿着竹杖,带我走到城墙上。
东风送来酒香,唤醒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江水荡漾着阳光,万顷波光金色闪烁。
这里的土人不懂得这种美,我可以尽情享受春游的乐趣。

注释

  • 山童:指山里的小孩,通常指在山中生活、长大的孩子。
  •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常用于行走或辅助行走。
  • 步城头:在城墙上漫步,游览。
  • 东风:指春天的暖风,带来温暖和生机。
  • 扑酒香:扑来酒的香气,形容酒香弥漫。
  • 殊乡愁: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江波:江水的波浪。
  • 荡太阳:阳光在水面上荡漾。
  • 万顷金色浮:形容水面上波光粼粼,像金色的浮动。
  • 土人:当地的居民,指对外来事物不甚了解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展现出一种淡雅的意境。

创作背景

《春游》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在游览之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诗歌鉴赏

《春游》是一首描绘春日游览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开头两句,山童携着竹杖,带着诗人走上城头,开启了春游的旅程。这种轻松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山童的形象不仅带来了一种童趣,也象征着自然的一种纯真和无邪。接着,诗人描绘了东风带来的酒香,唤醒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殊乡愁”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春游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中,江波荡漾着阳光,万顷金色浮动,描绘了春日水面的璀璨美景,令人陶醉。最后一句提到当地居民不识此景,表达了诗人与当地人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春游的惬意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童携竹杖,支我步城头。
    诗人描写了一位山里的小孩儿,携带竹杖,陪伴他走向城市的城墙,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春游氛围。

  2. 东风扑酒香,吹醒殊乡愁。
    东风传来酒香,唤醒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春日的气息和情感的交织。

  3. 江波荡太阳,万顷金色浮。
    诗人用“江波”和“太阳”的意象描绘出春日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4. 土人不识此,我可专春游。
    诗人感叹当地居民对这种美景的不解,自己却可以尽情享受春游的乐趣,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角与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顷金色浮”,将江水波光比喻为金色,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拟人:东风“扑酒香”,赋予风以动作,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韵律和谐,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春日游览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童:象征自然的纯真与无邪。
  • 竹杖:代表简朴的生活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酒香:代表生活的乐趣与人情味。
  • 江波:象征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金色:代表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山童”指的是谁? A. 城里的小孩
    B. 山里的小孩
    C. 老年人

  2. “东风扑酒香”中的“扑”字用来形容什么? A. 风的力量
    B. 酒的香气
    C. 春天的气息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A. 赞美故乡的美丽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故乡的遗憾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春晓》与《春游》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春晓》更侧重于描绘春天的早晨景象,而《春游》则强调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交融。两首诗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春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