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元宵)》

时间: 2025-01-05 10:01:29

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

长是蛾儿作队行,路转风吹去。

十载庆元宵,满耳番腔鼓。

欲识尊前太守谁,起向尊前舞。

意思解释

卜算子(元宵)

原文展示:

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
长是蛾儿作队行,路转风吹去。
十载庆元宵,满耳番腔鼓。
欲识尊前太守谁,起向尊前舞。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为了再次观赏灯火,而是为了重新见到河边的女子。
她们像蛾子一样成群结队地走,风一吹就消失了。
十年来欢庆元宵,耳边响起了阵阵鼓声。
想要知道眼前的太守是谁,我便在他面前舞蹈。

注释:

  • 重看灯:不是为了再次欣赏灯笼。
  • 河边女:指河边的女子,可能是与作者有过情感交集的人。
  • 蛾儿作队行:形容女子如同蛾子一般,成群结队,意象生动。
  • 番腔鼓:指节日庆典时的鼓声,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
  • 太守:地方官员,这里可能指代某位有权势的人物。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元宵”,是指元宵节,传统的中国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欢乐。诗中的“蛾儿”与“河边女”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可能在描述个人情感经历与节日氛围相结合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见称,作品多描绘人情世故及自然景象,擅长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宵节期间,作者在灯火璀璨的节日氛围中,回忆往昔与心中女子的美好时光,通过节日的欢庆与个人情感相交织,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元宵)》通过简单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元宵节的场景。诗中不仅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也流露出诗人对过去恋情的怀念。开头两句“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便将读者引入一种怀旧的情境。灯火辉煌的元宵,映衬出诗人心中那缥缈的回忆,河边的女子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执念。随后“长是蛾儿作队行,路转风吹去”,诗人将女子比作蛾儿,隐喻她们如梦似幻,随时可能被风吹散,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无常。最后几句提到“十载庆元宵,满耳番腔鼓”,不仅表现了节日的喜庆,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追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爱情及节日氛围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

    • 表达了诗人对灯火的欣赏已不如对曾经相识女子的思念。
  2. 长是蛾儿作队行,路转风吹去。

    • 用蛾儿比喻女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们的轻盈与易逝,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惋惜。
  3. 十载庆元宵,满耳番腔鼓。

    • 十年来的元宵庆典,耳边的鼓声充满欢愉,但内心却是对过去的沉思。
  4. 欲识尊前太守谁,起向尊前舞。

    • 诗人想要知道眼前的太守是谁,可能借此表达对权势的关注与对当下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儿作队行”,将女子与蛾子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流畅且富有韵律感。
  • 拟人:女子如同蛾儿一般,赋予了动感和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元宵节的欢庆,展现了对青春、爱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回忆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光明,也代表着记忆中的美好时光。
  • 河边女:象征着青春的爱情,承载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 蛾儿:象征着轻盈与易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
  • 鼓声:代表庆典的欢乐,但也提醒着诗人对过往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爱情的怀念? A. 通过灯火的描写
    B. 通过对河边女子的回忆
    C. 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
    D. 通过描述太守的身份

  2. “蛾儿作队行”中的“蛾儿”指代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河边的女子
    C. 节日的装饰
    D. 自然的景象

  3. 诗中提到的“番腔鼓”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节日的庆祝音乐
    C. 舞蹈的伴奏
    D. 传统的民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 《元宵夜》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青玉案·元夕》:同样描写元宵夜的欢庆及思念,然而辛弃疾的作品更强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而刘辰翁则更多体现了对过去的惋惜与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