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殊山》

时间: 2024-12-29 19:30:25

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珠。

形分闽岭秀,名自隐翁呼。

日映光浓淡,云深色有无。

须凭恕先手,画作远山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珠。
形分闽岭秀,名自隐翁呼。
日映光浓淡,云深色有无。
须凭恕先手,画作远山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小殊山的壮丽景色。双岫在西南高耸,东边的小山更像一颗璀璨的珠宝。山形分开了闽岭的秀美,名字则是隐翁所呼唤的。阳光照射下,山的光影变幻,云层深厚,色彩时隐时现。要依靠高超的技艺,才能将这美景画成远山的图画。

注释

  • 双岫:指两座山峰,形容高耸的山脉。
  • 闽岭:指福建的山岭,特指该地区的秀美景色。
  • 隐翁:可能是指隐居的老者,或对某位高人、隐士的称呼。
  • 恕先手:意指要有宽容的心态和高超的技艺,才能画出这样的远山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上官涣酉,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的背景可能与诗人游览小殊山时的感受有关。小殊山的壮丽景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歌鉴赏

《小殊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殊山的独特魅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山的高耸和光影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首联“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珠”用对比的手法,将高耸的双岫与小而璀璨的东山相比,展现了山的壮丽和细腻,形成鲜明的对比,立刻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中间两联“日映光浓淡,云深色有无”通过光影和云层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表现了自然的多变与无常,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而最后一句“须凭恕先手,画作远山图”则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强调了技艺与心境的重要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艺术与自然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岫西南耸:这里描绘了双岫在西南方向高耸的景象,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
  • 东山小更珠:小山如珠,形容其小而精致,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
  • 形分闽岭秀:山形的分割展现了福建的秀美,这里强调了地理与美的结合。
  • 名自隐翁呼:山的名字来源于隐士的呼唤,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 日映光浓淡:日光的变化让山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
  • 云深色有无:云层的厚重使得山的色彩显得时隐时现,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 须凭恕先手:强调技艺的重要性,暗示创作需要灵感与技巧的结合。
  • 画作远山图: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将这一美景再现,表达了对美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山比作珠宝,突出其美丽。
  • 对仗:如“光浓淡”和“色有无”,增强了诗句的和谐美感。
  • 意象:通过光影、云层等意象,营造出自然的多变与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通过描绘小殊山的景色,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艺术创作中观察与技艺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岫:象征高耸的理想与追求。
  • 东山:体现细腻与珍贵,隐喻生活中的美好。
  • 日映:象征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云深:代表神秘与不可捉摸的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殊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上官涣酉
    • D. 白居易
  2. “日映光浓淡,云深色有无”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 A. 太阳的光辉
    • B. 山的高低
    • C. 光影与云层的变化
    • D. 风的方向
  3. 诗中提到“须凭恕先手”是指什么?

    • A. 需要宽容的态度
    • B. 需要高超的技艺
    • C. 需要好的材料
    • D. 需要足够的时间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与上官涣酉《小殊山》都对山水进行了描绘,但杜甫更注重表达壮阔的气势,而上官涣酉则更侧重于细腻的美感与艺术创作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