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06 04:58:02

江上秋风日夜生。

萧萧两鬓葛衣轻。

芭蕉丛竹共幽情。

病骨不禁湘簟冷,梦魂犹似玉堂清。

画檐疏雨过三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虞集 〔元代〕

江上秋风日夜生。
萧萧两鬓葛衣轻。
芭蕉丛竹共幽情。
病骨不禁湘簟冷,
梦魂犹似玉堂清。
画檐疏雨过三更。

白话文翻译

秋风在江上日夜吹拂,
我鬓边的白发在风中轻轻飘荡。
芭蕉和竹子交织着我的幽幽情思。
病弱的身体经不起湘水的寒冷,
梦中的灵魂仍然像玉堂里的清音。
画檐下的细雨在三更时分轻轻落下。

注释

  • 江上:指江边,描绘自然环境。
  • 秋风:秋天的风,象征着凋零与孤独。
  • 萧萧:形容风声或树叶声,表达凄凉之感。
  • 葛衣:古代的简朴衣服,象征隐逸生活。
  • 芭蕉丛:芭蕉树的丛生,暗示柔和的情感。
  • 湘簟:湘水的凉意,簟指竹席,常用来形容卧榻的清凉。
  • 梦魂:梦中的灵魂,暗示对往事的追忆。
  • 玉堂:指美好的居所,象征理想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集(1260年-1320年),字文英,号白华,元代著名词人、诗人,生于今江苏省。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江边秋风、孤独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个体苦闷的情感。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秋风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的“江上秋风日夜生”,通过“日夜生”增强了秋风的持续性,给人以无尽的萧瑟之感。接着“萧萧两鬓葛衣轻”,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更暗示了诗人年华已逝,白发渐生,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芭蕉丛竹共幽情”,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芭蕉的柔和和竹子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诗中提到的“病骨不禁湘簟冷”,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身体的虚弱和心理的脆弱,湘水的寒冷象征着外界环境对内心的侵袭。

最后两句“梦魂犹似玉堂清,画檐疏雨过三更”,将梦与现实相互交织。玉堂的清音代表着理想与美好,而“疏雨”则象征着孤独与凄凉,构成了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上秋风日夜生:描绘了秋风的持续性,营造出孤寂的气氛。
  2. 萧萧两鬓葛衣轻:通过对比展现年华流逝,表达诗人的忧伤。
  3. 芭蕉丛竹共幽情: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诗人孤独的情怀。
  4. 病骨不禁湘簟冷:身体的虚弱与环境的冷清形成对比,强调了诗人的无助。
  5. 梦魂犹似玉堂清:梦境中仍能感受到理想生活的美好,反映了对往事的追忆。
  6. 画檐疏雨过三更:夜雨的细腻描绘,增添了诗的凄凉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芭蕉、竹子等自然元素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
  • 对仗:如“梦魂犹似玉堂清”,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秋风和雨水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渗透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理,体现了人对理想和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孤独与凋零。
  • 芭蕉:柔和的情思与内心的渴望。
  • 竹子:坚韧与孤独。
  • 湘水:寒冷与思念。
  • 玉堂:美好与理想。
  • 画檐疏雨:细腻与审美,增添了凄凉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上秋风日夜生”描绘了什么样的氛围?
    A. 热闹
    B. 凄凉
    C. 欢乐

  2. “梦魂犹似玉堂清”中的“玉堂”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美好
    B. 现实的困苦
    C. 自然的景象

  3.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意象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A. 竹子和梅花
    B. 芭蕉和秋风
    C. 山水和花鸟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通过夜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对比

  • 虞集《浣溪沙》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描绘了孤独与怀旧的主题,但虞集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渲染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虞集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