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树林中有一条小径,野外的色彩在这里分开。
鹤的足迹在松树的阴影中可见,泉水的声音在竹林里可以听到。
经历了整夜的雨水,草儿变得更加青翠,山的紫色在斜阳下显得柔和。
采药的人不知道去哪里,柴门紧闭,笼罩在白云之中。
注释
- 春林:春天的树林,象征生机和希望。
- 一径:一条小路,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 鹤迹:鹤的足迹,代表自然的生灵。
- 泉声:泉水流淌的声音,给人以清新之感。
- 草青:草地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更加翠绿。
- 山紫:山的颜色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得柔和。
- 采药:指采集药草,暗示隐者的生活。
- 柴门:木栅门,象征与世隔绝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鹤”和“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隐逸生活与高洁的品德。鹤被视为长寿和清雅的象征,而泉水则象征着清澈与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他以才情横溢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山林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选择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
诗歌鉴赏
《溪山翠图》展现了唐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篇通过“春林通一径”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林图,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意盎然的自然中。接下来的“野色此中分”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野外的色彩与小径形成对比,构建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在后两句中,诗人描绘了细腻的自然声音,鹤的足迹与泉水的声音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草在雨水的滋润下变得更加青翠,山的紫色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柔和,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两句以“采药知何处”引出隐者的主题,柴门的闭合与白云的缭绕则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好,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林通一径:春天的树林有一条小路,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野色此中分:野外的色彩在这小径中交汇,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 鹤迹松阴见:鹤的足迹在松树阴影中可见,象征自然的灵动。
- 泉声竹里闻:泉水的声音从竹林中传来,增添了自然的音韵。
- 草青经宿雨:草经过一夜的雨水洗礼,显得更加青翠。
- 山紫带斜曛:山的紫色在斜阳下显得柔和,渲染出黄昏的氛围。
- 采药知何处:采药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代表对远方的向往。
- 柴门掩白云:柴门紧闭,笼罩在白云中,表现隐逸生活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拟人:通过泉声、草青等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个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林:象征生机与希望。
- 鹤:高洁与长寿的象征。
- 泉水:清澈与灵动之意。
- 草青: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 柴门:隐逸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林通一径”是指什么?
- A. 一条小路
- B. 一条河流
- C. 一片树林
-
“草青经宿雨”中的“宿雨”指的是什么?
- A. 昨天的雨
- B. 早上的露水
- C. 春天的雨
-
诗中表现隐者生活的句子是?
- A. 鹤迹松阴见
- B. 采药知何处
- C. 山紫带斜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的情怀,但风格更为沉郁。
- 李白《静夜思》:虽是思乡之作,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寅诗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