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图咏》

时间: 2024-09-19 21:25:51

蛰燕还巢未定时,村翁散社醉扶儿。

粉粉花事成无赖,默默春心怨欲私。

双脸胭脂开北地,五更风雨葬西施。

匡床自拂眠清画,一缕茶烟扬鬓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蛰燕还巢未定时,村翁散社醉扶儿。
粉粉花事成无赖,默默春心怨欲私。
双脸胭脂开北地,五更风雨葬西施。
匡床自拂眠清画,一缕茶烟扬鬓丝。

白话文翻译:

春季尚未完全确定,归来的燕子也还在犹豫,村里的老翁喝醉了,扶着小孩回家。
花开得繁盛却让人感到无奈,心中默默怨恨爱意无法诉说。
红颜如花的女子在北方绽放,晨风细雨将西施的美丽掩埋。
清晨的画卷已被轻拂,茶烟袅袅上升,飘拂着鬓发。

注释:

  • 蛰燕:指冬天未归的燕子,形容春天的到来。
  • 村翁:乡村的老人,代表了乡土气息。
  • 粉粉花事:形容花开的盛景,带有娇艳的色彩。
  • 怨欲私:表达内心的怨恨,渴望秘密的情感。
  • 双脸胭脂:形容女子的美丽,暗指妆容。
  • 西施:古代美女,象征美丽与悲剧。
  • 匡床:指画架,象征艺术创作。
  • 茶烟:茶的烟气,营造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与悲剧的结合。诗中提及西施,暗示了美丽的易逝与时代的变迁。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匡床自拂眠清画”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十洲,晚号桃花庵主,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常流露出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落花图咏》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场景,表达了对生命瞬息万变的感慨,以及对美丽事物的珍惜与思考。

诗歌鉴赏:

《落花图咏》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诗人通过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无奈。开头的“蛰燕还巢未定时”,既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也暗示着不确定性。村翁醉扶儿的画面则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温馨,形成强烈的对比。随着诗歌的发展,“粉粉花事成无赖”表达了对花开花落的无奈,映射出人生的短暂与脆弱。接下来的“双脸胭脂开北地”与“葬西施”则将美丽与悲剧结合,传达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春天的花、燕子,乡村的老人和茶烟,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蛰燕还巢未定时:春天来临,冬天的燕子尚未完全归来,暗示着春天的迟缓与不确定性。
  2. 村翁散社醉扶儿:村里的老人喝醉了,扶着孩子回家,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温暖与亲情。
  3. 粉粉花事成无赖:花开的美丽让人感到无奈,暗示着美丽的短暂与无常。
  4. 默默春心怨欲私:内心的怨恨与对爱的渴望,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5. 双脸胭脂开北地:形容女子的美丽,北方的女子如花般绽放,带有对美的赞美。
  6. 五更风雨葬西施:晨雨细风中,美丽的西施被掩埋,暗示美丽的渺小与脆弱。
  7. 匡床自拂眠清画:诗人自我陶醉于艺术创作,表现出对生活的追求。
  8. 一缕茶烟扬鬓丝:茶烟袅袅,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生命的短暂进行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对美好事物的惋惜,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的归来与希望。
  • :象征美丽与短暂。
  • 西施:象征古代美人的悲剧与易逝的美。
  • 茶烟:象征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什么? a) 美丽与悲剧
    b) 战争与胜利
    c) 乡土气息

  2. 诗中“蛰燕还巢未定时”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冬天的寒冷
    c) 乡村的生活

  3. 诗中的“匡床自拂眠清画”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艺术的追求
    b) 对战争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a) 美丽与悲剧
  2. a) 春天的来临
  3. a) 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唐寅《落花图咏》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描绘与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但唐寅的作品更侧重于乡村的宁静与生命的无常,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对爱情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唐寅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