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时童谣》

时间: 2025-01-01 15:05:53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举荐秀才,却不识字;
举荐孝廉,却与父亲分居。
寒素清白如同泥土,高位良将却像小鸡一样怯懦。

注释:

字词注释:

  • 举秀才:指推荐有才华的人,但这里的“秀才”却不识字,显示出一种讽刺。
  • 孝廉:指在品德上表现孝顺和清白的人,这里却与父亲分开,暗示家庭关系的疏离。
  • 寒素:形容贫困而清白的生活状态。
  • 浊如泥:比喻生活环境的肮脏和不堪。
  • 高第良将:指位高权重的将领。
  • 怯如鸡:形容胆小如鸡,显示出将领的懦弱。

典故解析: 本诗使用了古代对士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士人理应有德有才,但实际上却有很多不合格的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作者不详,属于两汉时期的民间童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民众的心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产生于两汉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地位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士人与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

诗歌鉴赏:

《桓灵时童谣》是一首具有强烈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的民间诗。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士人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诗的开头用“举秀才,不知书”来引出士人应有的文化素养,但却以“父别居”展示出家庭关系的疏离,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接着,诗人用“寒素清白浊如泥”来描绘士人清贫的处境,同时又讽刺了那些“高第良将”的懦弱,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化士人形象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秀才,不知书:讽刺那些被推荐为优秀人才的人却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错误认知。
  • 举孝廉,父别居:描述了那些表面上被视为品德高尚的人,实际上却与家庭关系疏离,暗示社会道德的沦丧。
  • 寒素清白浊如泥:通过“清白”与“浊”的对比,表现出清贫的士人即使品德高尚,却仍然处于困境中。
  • 高第良将怯如鸡:用“怯”这个词突显高位将领的无能和懦弱,形成对士人理想形象的强烈反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白浊如泥”,将士人的清白与生活环境的肮脏对比。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表达出对社会风气与士人精神的失望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秀才:象征着文化和才华。
  • 孝廉:表示道德与品行。
  • 寒素:象征贫穷与清白。
  • 高第良将:代表权力与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举秀才,不知书”中“秀才”指的是什么?
    A. 有文化的人
    B. 无文化的人
    C. 名望高的人
    D. 所有人

  2. “寒素清白浊如泥”中的“清白”是什么意思?
    A. 贫穷
    B. 纯洁
    C. 无知
    D. 有名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桓灵时童谣》和《静夜思》,前者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士人的困境,而后者则表达了个人的思乡情怀,二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汉代民间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