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十二 秋日广陵箫灵曦寄画册,赋此为谢》
时间: 2025-01-04 13:2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十二 秋日广陵箫灵曦寄画册,赋此为谢
作者: 梁清标 〔明代〕
邗上书来,平添我小堂秋色。
渲梁处烟云满纸,珊瑚架笔。
驱驾河阳追懒瓒,赵家粉本今重出。
向晴窗流览顿移情,风萧瑟。
思把臂,河山隔。
开图画,如相识。
早长安传遍,兰陵佳客。
文沈风流凋谢久,扬州花月谁争席。
老江村傲骨不干人,耽岑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到来自邗上的书信,增添了他小堂的秋色。书信内容如烟云般渲染在纸上,诗人用珊瑚笔架着笔,驱车前往河阳追寻懒散的生活;赵家的粉本如今又重出江湖。在晴朗的窗前翻阅画册,心情不禁随之变化,秋风萧瑟,思念把我和朋友隔开。看着这些画,仿佛与昔日的熟悉朋友相识。长安的消息早已传遍,兰陵的佳客如云。文人风流已久凋谢,扬州的花月又有谁争坐在席间?老江村的傲骨,未曾与世俗所干扰,沉醉于那份寂静。
注释:
- 邗上:指邗沟,古代的一个水道,位于今江苏扬州附近。
- 烟云满纸:形容书信的内容如同烟云般朦胧,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 珊瑚架笔:用珊瑚制成的笔架,寓意文雅。
- 懒瓒:懒散的生活状态,可能指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赵家粉本:赵家是书法家,粉本指书法作品,重出则表示再次流行。
- 兰陵:古地名,诗中指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 文沈风流:文人的风采与风流渐渐消逝,指代士人的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清标,明代诗人,以其婉约的词风和清新的诗句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收到朋友寄来的画册后所作,抒发了诗人对秋日的感受以及对旧友的思念,结合了画作对情感的唤起,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描绘秋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生命的感慨。诗中开篇提到“邗上书来”,表明了与远方友人的联系,而这一书信的到来仿佛为诗人的小堂增添了秋日的色彩,给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书信内容如烟云般飘渺,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画册的翻阅使得他思绪万千,不禁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时光的流逝。诗的最后,通过对老江村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对自我内心的追寻,也是对世俗繁华的反思。
全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秋日、书信、画册、风萧瑟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而细腻的画面。诗人用优美的语言传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邗上书来,平添我小堂秋色。”:书信的到来让小堂的秋天更显丰富。
- “渲梁处烟云满纸,珊瑚架笔。”:信中内容如烟云般缭绕,笔架上的珊瑚寓意优雅。
- “驱驾河阳追懒瓒,赵家粉本今重出。”:诗人向往悠闲的生活,重温过去的书法作品。
- “向晴窗流览顿移情,风萧瑟。”:在阳光明媚的窗前翻阅,心情随之变化,感受到秋风的凄凉。
- “思把臂,河山隔。”:思念与友人相拥,却因山河阻隔而无法相见。
- “开图画,如相识。”:看画册时,仿佛与昔日的熟悉朋友重聚。
- “早长安传遍,兰陵佳客。”:长安的消息已传遍,兰陵的宾客如云而来。
- “文沈风流凋谢久,扬州花月谁争席。”:文人的风采早已消逝,扬州的花月又有谁来争坐?
- “老江村傲骨不干人,耽岑寂。”:老江村的人高洁傲岸,不受世俗困扰,沉醉于那份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云满纸”,将书信内容比作烟云,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萧瑟”,赋予风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秋日:象征着成熟与凋零,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书信: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寄托了思念。
- 画册: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美好时光的回忆。
- 河山:象征着距离与阻隔,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邗上书来”是指什么? A. 书信
B. 画册
C. 水道 -
“渲梁处烟云满纸”中的“烟云”比喻了什么? A. 思念
B. 书信内容
C. 秋天的气息 -
诗人对友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哪一句? A. “老江村傲骨不干人”
B. “思把臂,河山隔”
C. “文沈风流凋谢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念之情,但梁清标更注重对秋日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与生活的艰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满江红 其十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