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绝境亭》

时间: 2025-01-04 10:49:18

高顶宜登高,吾州见地形。

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

藓径僧行迹,风枝鹤退翎。

公能同众乐,私帑建官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顶宜登高,吾州见地形。
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
藓径僧行迹,风枝鹤退翎。
公能同众乐,私帑建官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高处俯瞰的壮阔景象,登上高顶可以看到我州的地形。水流向远方的蛮国,青山耸立出海门。苔藓的小径上留下了僧人的足迹,风中飞舞的鹤羽轻轻飘落。公用的财富可以让大家共享乐趣,而私人的财产则用来建造这个官亭。

注释:

  • 高顶:指高山的顶端,适合登高望远。
  • 吾州:指诗人所处的州,具体可能是指某个地方,表达对故土的情感。
  • 蛮国:指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常用于形容偏僻的地方。
  • 海门青:指山脉直通海口,展现出青翠的山色。
  • 藓径:形容长满苔藓的小道,暗示幽静的环境。
  • 僧行迹:指僧侣走过的小路,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追求。
  • 退翎:形容鹤的羽毛飘落,寓意高洁的品格。
  • 公能同众乐:意指公家修建的亭子可以让大众共享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其作品多反映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净光山四咏》是徐照在游览净光山时所作,诗中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文环境的关注。这首诗写于高峰之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意境,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首句“高顶宜登高”直接引入主题,强调了高处的视野。接着,诗人描绘了水流向蛮国的远景和山脉出海的壮丽,表现了自然的辽阔与壮观。

“藓径僧行迹”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小路上的僧人足迹,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这里的“僧”字,也隐含了诗人对心灵归宿的渴望。最后两句则转向了社会生活,公与私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公共生活的思考,也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情怀的思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顶宜登高:鼓励人们登高,以便看到更远的风景。
  2. 吾州见地形:从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所在州的地形轮廓。
  3. 水通蛮国远:水流向遥远的蛮族地区,展现出地理的辽阔。
  4. 山出海门青:山脉直通海口,青翠欲滴,气象壮丽。
  5. 藓径僧行迹:小路上留有僧人的足迹,暗示出一份宁静。
  6. 风枝鹤退翎:风中飘落的鹤羽,象征着高洁与脱俗。
  7. 公能同众乐:指公家所建的亭子,可以让大家共享欢乐。
  8. 私帑建官亭:私人资金用于建造官亭,反映出社会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水、山、僧、鹤等意象交织,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隐喻:高顶象征着理想与追求,水流象征着远方的可能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关注公众的情怀。

意象分析:

  • 高顶:象征着理想的追求与远大的志向。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远方的未知。
  • :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 :象征着宁静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顶”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适合登高
    • B. 适合居住
    • C. 适合游玩
    • D. 适合观察
  2. “水通蛮国远”中“蛮国”是指什么?

    • A. 远方的国家
    • B. 少数民族地区
    • C. 海边的城市
    • D. 近邻的乡村
  3. 诗中描写的“僧行迹”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自然的宁静
    • C. 文化的繁荣
    • D. 人际的交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鹿柴》

  • 主题: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 意象:山水、鹿、空灵。

李白《庐山谣》

  • 主题: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
  • 意象:庐山、流水、云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