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行还歇,迟迟独上山。
攀藤老筋力,照水病容颜。
陶巷招居住,茅家许往还。
饱谙荣辱事,无意恋人间。
白话文翻译:
整天走路,直到停下来,
慢慢地独自爬上山。
攀爬藤蔓,力气已老,
映照水面,显现出病态的容颜。
陶渊明的巷子邀请我居住,
茅屋也允许我往来。
我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已经很熟悉,
对人世间的情感毫无留恋。
注释:
- 尽日:整天,指一整天的时间。
- 迟迟:形容时间延续得慢,逐渐。
- 攀藤:攀爬藤蔓,表示在山中行走的艰辛。
- 老筋力:指年老时的体力,暗示诗人已年迈。
- 照水:映照在水面上,表现出容颜的苍老。
- 病容颜:指因年老或生病而显得憔悴的面容。
- 陶巷:指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的隐居生活环境。
- 饱谙:已经非常熟悉,了解。
- 荣辱事:指世间的荣华富贵与生死别离的事情。
- 无意恋:没有留恋或依恋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民生,关心社会问题。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写乐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际,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繁华的淡漠。
诗歌鉴赏:
《寻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是一首体现白居易隐逸情怀的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山中行走的情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开头几句,诗人描述了一整天的行走与停歇,流露出一种孤独和疲惫的感觉。接着,通过“攀藤老筋力,照水病容颜”,诗人不仅描绘了自己身体的衰老,也暗示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接着提到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诗人心中向往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茅屋的向往,显示出他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饱谙荣辱事,无意恋人间”,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已经饱受人生的荣华与苦楚,因而对人间的情感显得无所留恋。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日行还歇,迟迟独上山。”:整天走着,最后终于停下来,慢慢地独自上山,表现出一种孤独和疲惫。
- “攀藤老筋力,照水病容颜。”:攀爬藤蔓,力气已显得衰老,映照水面上显现出病态的容颜,暗示诗人的年纪和身心的疲惫。
- “陶巷招居住,茅家许往还。”:陶渊明的隐居地吸引诗人居住,茅屋也欢迎他的往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饱谙荣辱事,无意恋人间。”:历经世间的荣华与苦楚,诗人对尘世的情感已无留恋,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在描写山居宁静时,对比了世俗的繁华与痛苦,增强了隐逸生活的吸引力。
- 比喻:用“照水病容颜”暗喻衰老的无奈和对往事的反思。
- 意象:藤、山、茅屋等意象塑造了一个宁静的隐居环境,反衬出诗人对人世的淡泊。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荣华的无所依恋,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依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老态。
- 山:代表着宁静与自然,隐喻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 水: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们的容颜与内心的病态。
- 茅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对自然的亲近,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攀藤老筋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 A) 青春朝气
- B) 衰老无力
- C) 勇敢无畏
-
诗人对人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 A) 热恋
- B) 无意恋
- C) 痴迷
-
“陶巷招居住”中的“陶”指的是哪个著名的隐士?
- A) 陶渊明
- B) 陶弘景
- C) 陶宗仪
答案:
- B) 衰老无力
- B) 无意恋
- A) 陶渊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探讨隐逸生活的诗篇,表达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隐士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白居易更多地反映了对世俗荣华的厌倦,而陶渊明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天然亲近与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