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话文翻译:
人间四月的花香已经消散,而在山中的寺庙里,桃花却正盛开着。人们常常感叹春天的离去无处可寻,没想到春天的气息竟然悄然转入了这里。
注释:
- 芳菲:指花草的芬芳与美丽。
- 盛开:花朵开放,形容花开的状态。
- 长恨:常常感到遗憾、惋惜。
- 春归:春天的离去。
- 觅处:寻找的地方。
典故解析:
“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看作是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表现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春天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回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与人生的起伏后,选择隐居于山中寺庙,享受宁静的生活。此时的他更加感受到春天的珍贵与美丽,因而作此诗表达对春天的向往与感慨。
诗歌鉴赏: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饱含春日气息的诗作,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离去与桃花的盛开之间的强烈反差。在人间,四月的花已然凋零,然而在山寺中,桃花却恣意开放。这一画面不仅让人看到自然的美丽,也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短暂的惋惜与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对比鲜明的春天景象。人间的桃花早已凋谢,而山中的桃花则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恬淡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对比,白居易传达了一种逃离尘世喧嚣、向往自然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发读者对生命流逝的思考。诗人感叹春天的离去似乎无处可寻,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春的气息已然转向了这个山寺之中。这种转折显示了诗人对春天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间四月芳菲尽:表达了人间四月时节万物的美丽已经结束,暗示着春天的短暂。
- 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比人间的凋零,山寺中的桃花却正盛开,创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意境。
- 长恨春归无觅处:表现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感叹春天的美好难以再寻。
- 不知转入此中来:最后一句揭示了春天的气息实际上已经在这里存在,反映出一种意外的发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人间与山寺的对比,强调了春天的短暂与珍贵。
- 隐喻:春天象征着生命的美好,桃花则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主题思想:
《大林寺桃花》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逃避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与爱情,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山寺:象征宁静与隐逸,表现出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春天:象征生命的复苏与短暂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指的是什么?
- A. 桃花盛开
- B. 四月的花已凋零
- C. 春天来临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长恨”是什么意思?
- A. 长久的快乐
- B. 常常感到遗憾
- C. 对春天的思念
-
诗中山寺桃花的意象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隐逸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与《大林寺桃花》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雨水对春天的滋润作用,而后者则强调了桃花的盛开与春天的流逝对比。
-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隐逸之所,与《大林寺桃花》中山寺的宁静形成呼应,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