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句 石延年 〔宋代〕 台高地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高台地势极高,仿佛耸入天际,从这里可以清晰地望见皇都的十里春光。
注释:
- 台高:指高台的地势很高。
- 地迥:地势高远。
- 出天半:形容高台极高,仿佛耸入天际。
- 瞭见:清晰地望见。
- 皇都:指当时的首都,即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 十里春:形容皇都春光灿烂,景色宜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七言绝句。此诗可能是在他登高望远时所作,表达了对皇都春光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石延年登高远眺时所作,通过描绘高台的极高和皇都的春光,表达了对皇都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高台的极高和皇都的春光,通过“台高地迥出天半”和“瞭见皇都十里春”两句,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阔视野。诗中的“出天半”和“十里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饱满,表达了对皇都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台高地迥出天半”:这句诗通过“台高”和“地迥”形容高台的地势极高,仿佛耸入天际,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阔视野。
- “瞭见皇都十里春”:这句诗通过“瞭见”和“十里春”形容从高台可以清晰地望见皇都的春光,表达了对皇都美景的赞美。 修辞手法:
- 夸张:“出天半”夸张地形容高台极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比喻:“十里春”比喻皇都春光灿烂,景色宜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台的极高和皇都的春光,表达了对皇都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台高:高台的地势极高,象征着壮阔的视野。
- 地迥:地势高远,增强了诗歌的壮阔感。
- 出天半:夸张地形容高台极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瞭见:清晰地望见,表达了诗人对皇都美景的赞美。
- 皇都:指当时的首都,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 十里春:比喻皇都春光灿烂,景色宜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出天半”形容的是什么? A. 高台的地势极高 B. 皇都的春光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A
-
诗中的“十里春”比喻的是什么? A. 高台的地势极高 B. 皇都的春光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B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高台的赞美 B. 对皇都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C. 对春光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与石延年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
- 杜甫《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期盼,与石延年的这首诗有相似的主题思想。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石延年《句》:两首诗都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而石延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皇都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延年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有助于理解石延年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