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 其一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人的追思和哀悼。诗人以文才和德行来赞美故人,留侯(即张良)因其声名而被提及。诗中提到虽然他长大而不担任宰相,但因病而未能长久生存。人生如梦,最终都归于宁静的死去;而在生者的世界中,唯有对逝者的伤感和思念。
注释:
- 文若:形容人的文采和德行。
- 留侯:指张良,汉初著名的谋士,以德才闻名。
- 不宰:指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
- 因病得无生:因为生病而未能活长。
- 大梦:指人生如梦,暗喻人生的虚幻。
- 依禅定:指达到了禅悟的境界。
- 高坟:指高大的坟墓,象征死亡。
- 共化城:化为尘土,意味着最终的归宿。
- 怜寂灭:对死去的人的怜惜和悲悯。
- 伤情:对生者的感伤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唐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诗风著称。生活在唐代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李嘉祐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挽歌是为悼念已故的燕国相公而作,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惋惜。诗人在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下,通过对故人的追忆,反映出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嘉祐的这首挽歌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对逝者的追思与哀悼。开篇以“文若为全德”展开,说明对故人的文才和品德的高度赞美,接着提到“留侯”,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在强调故人虽名声显赫,但人终有一死。诗中通过“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表达了对故人未能在世间有所作为的惋惜,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一句,将人生与死亡连接在一起,暗示着即使是高贵的地位和声名,最终也难逃“化城”的命运,体现出诗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最后“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则直白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与对生者的情感,展现了人世间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与生命的脆弱,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若为全德:赞美故人文才与德行皆全。
- 留侯是重名:提到历史人物张良,强调其声名显赫。
- 论公长不宰:虽然才华出众,但没有担任宰相之职。
- 因病得无生:因生病而未能长久存活。
- 大梦依禅定:人生如梦,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
- 高坟共化城:无论地位多高,最终都归于尘土。
- 自应怜寂灭:应对逝去的生命感到怜惜。
- 人世但伤情:生者只感到对逝者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大梦,表现人生短暂与虚幻。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高坟象征着死亡,化城暗示着归于尘土的命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通过对故人的赞美与悼念,诗人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沉重,传递出一种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德:象征着人的才华与道德修养。
- 留侯:象征历史的光辉与人事的无常。
- 高坟:死亡的象征,提醒人们珍惜生命。
- 大梦:象征人生的虚幻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留侯”指的是谁? A. 李白
B. 张良
C. 杜甫
D. 白居易 -
“大梦依禅定”中的“大梦”指的是什么? A. 美梦
B. 人生
C. 梦境
D. 幻觉 -
这首诗主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友情
C. 生死与怀念
D. 事业成功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津》——贺知章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反映了对故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怀念。
- 《登高》:表现了对国家与历史的感慨,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嘉祐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