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时间: 2025-01-17 09:21:26

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

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菰蒋覆白蘋,
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
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
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
烽火年年报虏尘。

白话文翻译:

南边的水边,菰蒋覆盖着白色的蘋草,
东吴的百姓在追逐着黄巾军。
野棠花孤独地开在水边,
江燕初归,却看不到人影。
远处的山峦依依,似乎在送别客人,
平坦的田野一片渺茫,让我独自伤春。
回首长洲苑,怎能忍受这样的景象,
烽火连年,战乱之中的尘埃弥漫。

注释:

  • 菰蒋: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河流湖泊中,覆盖着水面。
  • 白蘋:白色的水草。
  • 逐黄巾:指的是在东吴地区,百姓们在抵抗黄巾军的骚扰。
  • 野棠:野生的棠梨花,代表春天的生机。
  • 江燕:指从南方归来的燕子。
  • 远岫:远处的山峦。
  • 长洲苑:可能指某个景点,带有怀旧情感。
  • 烽火:战争的象征,传递着战乱的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唐代诗人,生活在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在南浦至望亭驿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与人情的对比。春天本应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战乱使得人们不得安宁,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家国之事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把春天的美景与战乱的苦痛结合起来。开头两句描写南浦的水草与东吴的百姓,展现出一种恬静的自然美。然而随后的描写却渐渐转向悲凉,野棠花的孤独与江燕的归来都显得无人问津,表达出一种失落与寂寞。远处的山峦如同送别的客人,平坦的田野则是诗人的忧伤之所。最后两句更是将战火的阴影引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动荡的深切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与战争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春天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浦菰蒋覆白蘋:描绘了南浦水边的自然景观,水面上覆盖着菰蒋和白蘋,展现出春天的气息。
  • 东吴黎庶逐黄巾:表现出东吴地区百姓在抵御黄巾军的情景,暗示了动乱的社会背景。
  • 野棠自发空临水:野棠花孤独地开在水边,反映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 江燕初归不见人:归来的燕子,却没有人来迎接,显示出诗人的寂寞与失落。
  • 远岫依依如送客:远处的山峦,仿佛在依依不舍地送别离去的客人,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平田渺渺独伤春:平坦的田野渺茫,诗人感到春天的伤感与无奈。
  • 那堪回首长洲苑:回首长洲苑,无法忍受眼前的景象,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烽火年年报虏尘:年年烽火,带来的是战乱的灰尘,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远岫被比喻为送别的客人,增添了人情味。
  • 拟人:野棠花与江燕被赋予了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菰蒋、白蘋:象征宁静的自然,代表春天的美好。
  • 野棠:象征孤独与无奈。
  • 江燕:象征归属和失落。
  • 远岫:象征离别与思念。
  • 烽火:象征战乱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蘋”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水草
    C. 一种花
    答案: B

  2. “远岫依依如送客”中的“远岫”指的是什么? A. 远处的山
    B. 远方的朋友
    C. 远去的云
    答案: A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春天的思念? A. 菰蒋和江燕
    B. 烽火和长洲苑
    C. 野棠和平田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嘉祐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但李嘉祐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强调战争带来的创伤。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都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表现手法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