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令》

时间: 2025-01-01 11:31:41

雨过群山翠。

杨柳含烟如醉。

画檐双燕引雏飞,风动榴花,点点猩红碎。

对花莫把阑干倚。

心乱难为理。

夕阳江上,满眼清波,总是愁人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州令
刘基 〔元代〕

雨过群山翠。杨柳含烟如醉。画檐双燕引雏飞,风动榴花,点点猩红碎。对花莫把阑干倚。心乱难为理。夕阳江上,满眼清波,总是愁人泪。

白话文翻译

在雨过之后,群山变得更加翠绿。杨柳在烟雾中显得如醉般迷离。画檐下的双燕引着雏燕飞翔,微风吹动着石榴花,点点红色如碎片般飘落。对着花朵,别倚在栏杆上。心中纷乱难以理清。夕阳下的江面,满眼清波,尽是愁人的泪水。

注释

  • 雨过群山翠:雨水冲刷后,山色愈加苍翠。
  • 杨柳含烟如醉:柳树在雾气笼罩中,似醉似幻。
  • 画檐双燕引雏飞:画檐下的双燕引导雏燕飞翔。
  • 风动榴花,点点猩红碎:微风吹动石榴花,红色花瓣如碎片般飘撒。
  • 莫把阑干倚:不要倚靠在栏杆上。
  • 心乱难为理:心中烦乱,难以理清思绪。
  • 夕阳江上,满眼清波:夕阳下的江面,波光粼粼。
  • 总是愁人泪:满眼的波光中,透着愁人的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景星,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著称,风格多样,作品既有豪放之气,又具细腻之美。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象,融入个人情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梁州令》创作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情景描写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感伤。

诗歌鉴赏

《梁州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开篇的“雨过群山翠”以清新明亮的色彩展现了雨后山峦的生机,给人一种清爽之感。接着,诗人运用“杨柳含烟如醉”这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双燕引雏飞的场景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也暗含了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然而,随着“对花莫把阑干倚”的提醒,诗人将视线转向内心,似乎在诉说一种无奈的情感。此时,栏杆成为心境的象征,诗人对花的欣赏转化为对人生的反思,心中的“乱”与“理”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夕阳江上的“满眼清波”,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寄托。清波中流淌着的是“愁人泪”,使整个画面瞬间充满了忧伤的色彩。诗人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个人的愁苦,引发读者的共鸣,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过群山翠:雨后,群山显得更加翠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2. 杨柳含烟如醉:形容杨柳在雨后的朦胧中,似乎醉了,表现出一种柔美。
  3. 画檐双燕引雏飞:画檐下的燕子牵引着幼燕飞翔,描绘出温馨的生活场景。
  4. 风动榴花,点点猩红碎:微风中石榴花瓣纷纷落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5. 对花莫把阑干倚:劝诫自己不要倚靠在栏杆上,暗示内心的不安。
  6. 心乱难为理:内心烦乱,难以理清思绪,表现出一种忧愁的情感。
  7. 夕阳江上,满眼清波: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江面,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
  8. 总是愁人泪:清波中流淌着愁人的泪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柳比作喝醉的女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的美。
  • 拟人:将双燕的飞翔赋予了引导的动作,使得自然景象更具生机。
  • 对仗:如“风动榴花,点点猩红碎”,形成音韵和谐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忧愁,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山: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 杨柳:代表柔美与生命的脆弱。
  • 双燕:象征着家庭与希望。
  • 榴花:代表美好与短暂。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清波:象征着内心的情感与思绪的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意象在诗中用来描绘自然的美丽?
    A. 杨柳
    B. 阁楼
    C. 瓜果

  2. “心乱难为理”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感伤
    C. 忧虑

  3. 诗中提到的“夕阳江上”暗示了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时光的流逝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相见欢》 李煜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虽然两首诗都是表达个人情感,但《梁州令》更偏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的感慨,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思乡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