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
作者: 刘基 〔元代〕
春半馀寒似暮秋,
掩门高坐日悠悠。
树头独立知风鹊,
屋角双鸣唤雨鸠。
芳意自随流水逝,
华年不为老人留。
浮花冶叶休相笑,
自古英贤总一沤。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了一半,但天气依然寒冷,就像深秋一样。我关上门,静坐在屋内,阳光悠然洒在身上。树头的鸟儿独自立在那里,似乎在感知风的变化;屋角的两只鸟儿鸣叫着,仿佛在呼唤下雨。芳香的意趣随着流水而逝,年轻的年华又怎能为年长者停留?浮动的花和繁茂的叶子,何必相互嘲笑?自古以来,英雄和贤士都如同一泡沫一般,终将消逝。
注释:
- 春半:指春季的过半,象征着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
- 掩门:关上门,表示一种隐居的状态。
- 日悠悠:悠闲的阳光,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风鹊:风中的喜鹊,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 雨鸠:鸣叫的鸠鸟,通常与下雨有关。
- 芳意:指花香和美好的情感。
- 华年:年轻的时光,指美好的年华。
- 浮花冶叶:指美丽的花和繁茂的叶子,象征着青春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静斋,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因其卓越的才智和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贡献而受到广泛推崇。刘基的诗风深受唐诗和宋词的影响,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即事》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变革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认知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在春天的场景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用“春半馀寒似暮秋”引入,透过对季节变化的感知,隐喻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隐居,关上门,静坐在阳光下,似乎是在对生活的一种逃避与反思。
接下来的描写中,树头的鸟儿和屋角的鸠鸟,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与生活的呼唤。诗人在此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映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芳香和美好的年华随着流水而去,诗人则感慨年轻的时光无法为年长者所留,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浮花冶叶休相笑,自古英贤总一沤”则将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强调了无论是美丽的花朵还是英雄的成就,终究都难逃时光的消逝。诗人用“沤”这个意象,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半馀寒似暮秋:春天已经过了一半,但寒冷依然存在,暗示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掩门高坐日悠悠:关上门静坐,享受悠然的阳光,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树头独立知风鹊:树上的喜鹊独自立着,似乎在感知风的变化,象征着自然的灵动。
- 屋角双鸣唤雨鸠:屋角的鸠鸟鸣叫,似乎在呼唤雨水,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呼唤。
- 芳意自随流水逝:美好的情感随着流水而消逝,喻示着时间的流逝。
- 华年不为老人留:年轻的年华无法为年长者停留,强调年轻与时间的关系。
- 浮花冶叶休相笑:美丽的花和叶子无需相互嘲笑,反映了对生命的无奈。
- 自古英贤总一沤:自古以来,英雄和贤士都如同泡沫般消逝,强调了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浮花冶叶”比喻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 拟人:树头的喜鹊和屋角的鸠鸟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开始与希望。
- 寒冷:代表着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 鸟: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变化。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浮花冶叶: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脆弱,暗示着事物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半”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芳意自随流水逝”中“芳意”指的是什么? A. 花香
B. 美好情感
C. 自然景色
D. 年轻岁月 -
诗中强调“自古英贤总一沤”的意思是? A. 英雄总是被人铭记
B. 生命都是短暂的
C. 成就都能长存
D. 物质丰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基的《即事》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诗人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刘基更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强调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基与元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