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日遣兴
作者: 刘基 〔明代〕
十九年前此日同,
浙江西望粤城东。
山川拥隔乖同轨,
气朔分齐正八风。
坐阅天时占道长,
起征云物欲年丰。
嬴粮拟问商颜路,
好采灵芝伴四翁。
白话文翻译:
在十九年前的今天,我和朋友们曾共聚一堂。
我从浙江的西边看向粤城的东面。
山川阻隔,使我们无法同道而行;
气候的变化,让我们在正北的八风中各自分散。
坐在这里观察天时,预占未来的吉凶,
起身出征的云物,渴望着丰收的年景。
想问问商人颜的路,
希望能采摘灵芝,和四位老翁一同分享。
注释:
- 至日: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至日”,即夏至,象征着阳光最强烈的日子。
- 浙江:地名,指中国的一个省份。
- 粤城:指的是广东的城市,文化上与浙江有差异。
- 气朔:指的是北风的气候,北风在古代常常象征着寒冷与分离。
- 云物:云气与天气现象的总称。
- 嬴粮:指的是获得粮食。
- 商颜路:商人颜的道路,可能指向商贸发达之地。
- 灵芝:一种珍贵的药材,常与长寿和健康相联系。
典故解析:
- 灵芝:灵芝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对长寿的追求中。
- 四翁:可能指代古代的隐士或道士,代表追求长生与隐逸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景明,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诗词和散文见长,风格多样,作品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之际,刘基以诗寄情,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至日遣兴》是一首具有浓厚哲理性的古诗,通过对时光的追忆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十九年前此日同”引入,勾起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接下来的“浙江西望粤城东”,则表现了地理上的隔阂与人心的分离。诗人通过“山川拥隔乖同轨”,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阻隔,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无法相聚。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关注天时与丰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起征云物欲年丰”,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后两句更是将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现实结合,渴望能通过商业活动获得粮食,采集灵芝以求长生,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结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生活的温度,展现了刘基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情感与生活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九年前此日同”:回忆起自己与友人同聚的日子。
- “浙江西望粤城东”:地理上的遥望,表达距离带来的心理感受。
- “山川拥隔乖同轨”:自然的隔阂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距离感。
- “气朔分齐正八风”: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交往。
- “坐阅天时占道长”:诗人静坐思考,借天时占卜未来。
- “起征云物欲年丰”:渴望丰收,表达对生活的期待。
- “嬴粮拟问商颜路”:想通过商业活动解决生活问题。
- “好采灵芝伴四翁”:追求长生的愿望,渴望与隐士共享。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山川拥隔乖同轨”。
- 比喻:用自然现象来象征人际关系的疏远。
- 意象: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结合,展现深刻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云物:代表自然情况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 灵芝:象征长生与健康,反映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至日”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春分
- B. 夏至
- C. 秋分
- D. 冬至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获得丰收?
- A. 战争
- B. 商业活动
- C. 诗歌创作
- D. 旅游
-
诗中的“灵芝”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长生
- C. 权力
- D. 名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刘基的《至日遣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感悟,但刘基更多地侧重于现实与未来的期盼,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