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显夫》

时间: 2025-01-19 13:41:12

四海人传二宋名,玉京连占两科荣。

鄢陵初喜知公字,长乐终思送我行。

故里经过人不在,遗孤问讯泪如倾。

荒坟数尺西山下,一段平芜绿又生。

意思解释

挽宋显夫

作者: 李好文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四海人传二宋名,
玉京连占两科荣。
鄢陵初喜知公字,
长乐终思送我行。
故里经过人不在,
遗孤问讯泪如倾。
荒坟数尺西山下,
一段平芜绿又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二宋的名声传播到四海,玉京(指京城)里的科举考试中,他们屡获荣誉。鄢陵地区最初得知了他(宋显夫)的名字,长乐地区的朋友们则最终为他的离去而感到惋惜。诗人经过故乡时,发现曾经的人们已不在,只有孤儿在询问他的消息,泪水如倾。荒凉的坟墓位于西山下,周围长满了绿草,显得更加苍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海: 指全国或世界各地。
  • 二宋: 指宋朝的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 玉京: 指京城,特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 鄢陵: 地名,古代的一个地方。
  • 长乐: 地名,古代的一个地方,今福建省。
  • 遗孤: 指留下来的孤儿。
  • : 倾倒,形容泪水流下的样子。
  • 荒坟: 指无人照料的坟墓。

典故解析:

  • 二宋名: 指宋朝在历史上留下的深远影响与名声。
  • 送我行: 表达对朋友离去的深切怀念与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好文,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见于文人圈中,风格清丽,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显夫去世后,表达了对他的追忆与哀悼,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逝者的深情怀念。


诗歌鉴赏:

《挽宋显夫》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悼亡诗,诗人通过描写宋显夫的名声和他生前的交往,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首句“二宋名”便引入了宋显夫的身份,体现出他的卓越与影响力。诗人提到“鄢陵初喜知公字”,这不仅是对宋显夫的赞誉,也暗示着他在世时的受人尊敬与爱戴。接下来的“长乐终思送我行”更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惋惜。

在叙述中,作者以“故里经过人不在”来表达对故乡的感慨,流露出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特别是“遗孤问讯泪如倾”,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结合,展现出逝者留下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两句“荒坟数尺西山下,一段平芜绿又生”,既描绘了荒凉的景象,又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令人感到深邃的哲思。这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充满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海人传二宋名: 说明二宋之名声广布,影响深远。
  • 玉京连占两科荣: 指代宋显夫在科举中取得的成就,彰显其才华。
  • 鄢陵初喜知公字: 表达对他的初识与欣赏。
  • 长乐终思送我行: 朋友们对他的依依不舍之情。
  • 故里经过人不在: 经过故乡时感到人事已非的失落。
  • 遗孤问讯泪如倾: 孤儿对逝者的追忆,泪水倾泻而下。
  • 荒坟数尺西山下: 描述逝者墓地的荒凉。
  • 一段平芜绿又生: 描绘自然的复苏与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鄢陵”与“长乐”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比与呼应。
  • 比喻: “泪如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悲伤的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追忆,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海: 象征广阔的社会影响。
  • 玉京: 代表荣耀与成就。
  • 鄢陵、长乐: 代表故乡与人际关系的珍贵。
  • 荒坟: 象征死亡与遗忘。
  • 绿又生: 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四海人传二宋名”中提到的“二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明朝
    • B. 宋朝
    • C. 唐朝
  2. 诗中“遗孤问讯泪如倾”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3. 本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主题?

    • A. 自然景观
    • B. 友情与怀念
    • C. 政治斗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挽宋显夫》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关注个人的孤独与悲伤,而后者则强调友情与怀念。
  • 杜甫的《春望》同样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与李好文的情感有所共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元代诗人李好文研究》
  2.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3. 《宋代文化与历史》
  4. 《李好文诗选》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李好文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