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地从休马,胡家自牧羊。
都来销帝道,浑不用兵防。
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
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
白话文翻译:
在汉地,马儿因休整而不再奔走,胡人的羊群也在悠然自牧。
大家都来消磨帝王的权威,根本不需要兵戈来防备。
草地上孤零零的白色城池,沙地翻滚着大漠的黄色。
秋风起时,边境的雁群一只只飞向潇湘。
注释:
- 汉地:指汉族所居住的地区,通常是中原地区。
- 休马:休息的马,暗指战争的停止。
- 胡家:指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等。
- 销帝道:帝王的威势被削弱,或者权力的衰败。
- 浑:完全、根本。
- 兵防:军事防御。
- 孤城:孤立的城池,象征着边疆的荒凉与孤独。
- 白:白色,可能指城池的墙壁或建筑。
- 沙翻大漠黄:沙砾翻滚,象征着大漠的荒凉。
- 秋风:秋天的风,带来凉意与萧瑟。
- 边雁:边境的雁,象征着迁徙与离别。
- 潇湘:指湘江、潇水,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代表南方的美丽景色。
典故解析:
- 销帝道:可理解为对历史上帝王专制统治的反思,暗示着历史的轮回与权力的流转。
- 潇湘:常被用来代表南方的江河湖泊,表示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字景璞,号齐己,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43年,擅长五言绝句,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盛世,但边疆的安宁与内地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中反映了边疆的孤独与历史的沧桑。
诗歌鉴赏:
《边上》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展现了和平时期的宁静与边地的荒凉。开篇“汉地从休马,胡家自牧羊”,通过对比汉族与胡族的生活状态,暗示了战争的停止和和平的来临。接下来的“都来销帝道,浑不用兵防”则进一步反映出国家的安定与权力的衰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最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边疆的孤独与萧瑟,尤其是秋风起时,雁群南飞,更加突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遐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汉地从休马”:描绘汉地的安宁与和平,暗示战争的结束。
- “胡家自牧羊”:胡族在边疆自由自在地生活,展现出一种和谐的景象。
- “都来销帝道”:众人对统治者权威的忽视,反映出朝代更迭和权力的动荡。
- “浑不用兵防”:安宁的时代,不再需要军事防御。
- “草上孤城白”:孤独的城池在草地上显得格外苍白,象征着孤独与荒凉。
- “沙翻大漠黄”:大漠的沙土翻滚,呈现出一种空旷与孤寂的景象。
- “秋风起边雁”:秋风吹起,边境的雁群开始迁徙,暗示着离别与思乡。
- “一一向潇湘”:每只雁都向着潇湘方向飞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边疆的荒凉与孤独通过“孤城白”与“沙翻黄”生动表现。
- 对仗:如“汉地”与“胡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边雁飞向潇湘,赋予了雁群情感的象征。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宁静与孤独,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珍惜与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着边疆的孤独与历史的沧桑。
- 秋风:代表季节的变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边雁:迁徙的雁群象征着离别与思乡之情,带有浓厚的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家”主要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蒙古族
C. 游牧民族 -
“草上孤城白”中的“孤城”象征什么? A. 繁荣的城市
B. 荒凉与孤独
C. 战争的胜利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齐己的《边上》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但《边上》更倾向于表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思乡情,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豪迈的气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