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感事三首》

时间: 2025-01-06 04:50:09

跌荡当年赋两京,晚抛笔砚事春耕。

达空函启已心懒,读夹注书犹眼明。

金匮旧闻虚论次,香奁少作悔流行。

而今老病都休也,起听秋声百感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秋感事三首
——刘克庄

跌荡当年赋两京,
晚抛笔砚事春耕。
达空函启已心懒,
读夹注书犹眼明。
金匮旧闻虚论次,
香奁少作悔流行。
而今老病都休也,
起听秋声百感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诗人追忆过去在京城的生活,感叹自己如今已不再写作,而是沉浸在秋天的声音中,心中感慨万千。虽然年华已逝,身体也已衰老,但在阅读夹注书籍时,眼光依旧清晰。诗中提到的“金匮旧闻”和“香奁少作”暗示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世俗繁华的悔恨,最终归于宁静,倾听秋声,感悟人生的百种情感。

注释

  • 跌荡:起伏不定,形容经历的波折。
  • 两京:指的是汴京和南京,宋代的两个都城。
  • 晚抛笔砚:晚年时放弃写作,转向农业的生活。
  • 达空:指心境达到空灵的状态。
  • 金匮:古代典籍,意指丰富的学识。
  • 香奁:指盛放香料的匣子,象征过往的繁华和美好。
  • 百感生:形容感慨万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仲明,宋代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刘克庄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创作背景

《初秋感事三首》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正值人生的反思期。诗人在经历了政治波折和生活变迁后,面对即将到来的衰老,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关注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初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深思。开头两句通过对「两京」的提及,引发了对往年光景的回顾,展现了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随着生活的转变,作者感到心中懒散,已不再有写作的热情,这种内心的变化与季节的转换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中间几句提到的“金匮旧闻”和“香奁少作”则是对往日繁华的反思与遗憾,流露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尽管年华已逝,身体也已衰弱,但诗人依然能在阅读中保持清晰的视野,反映出他对知识的热爱与坚守。

最后两句回归到秋声的感受,强调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诗人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跌荡当年赋两京:回忆往昔在京城的诗作,感叹人生的波折。
  2. 晚抛笔砚事春耕:晚年放弃诗文,转向务农,体现出对生活的选择与改变。
  3. 达空函启已心懒:在空灵的心境中,感到内心的懒散。
  4. 读夹注书犹眼明:虽然内心懈怠,但在阅读中依然保持清晰的视野。
  5. 金匮旧闻虚论次:提到古典书籍,反映对往昔知识的怀念。
  6. 香奁少作悔流行:对繁华的追忆与遗憾,表达对过往生活的思考。
  7. 而今老病都休也:面对衰老与疾病,诗人选择放下。
  8. 起听秋声百感生:最后回到自然,倾听秋天的声音,感悟人生的种种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中的“跌荡”和“赋两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秋声象征着生命的沉淀与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慨。
  • 比喻:将生命中的经历比作秋天的声响,赋予自然以人文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学思考。诗人虽已年迈,却在对往昔的追忆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终选择与自然和解,倾听秋声,产生多种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 秋声:象征着生命的沉淀与思考,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 金匮:代表着知识与记忆,反映诗人对文化的向往。
  • 香奁:象征着繁华与美好,代表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匮”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知识
    C. 情感

  2. 诗人选择晚年放弃写作,转向什么生活?
    A. 冒险
    B. 农业
    C. 商业

  3. “而今老病都休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生命的放弃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达了对亲情与时光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刘克庄的《初秋感事》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