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
时间: 2025-01-07 18:4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 吴泳 〔宋代〕
玉骢已向关头路。待携取功名去。慷慨不歌桃叶渡。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富有经纶处。 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但恐归来秋色暮。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
白话文翻译:
玉色的骏马已经奔向关隘的路途。准备携带功名前去。豪情壮志不唱桃叶渡的离别歌。书囊还在,剑上的花纹未曾磨损,充满了治理国家的智慧。 回想当年从军的赋诗。即使局势不断变化,也只是如此。只怕归来时已是秋色深沉。在薰香炉旁品茶,吃着葵根和瓠叶,在灯前听着雨声,感到寂寞。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骢:指玉色的骏马。
- 关头路:指边关的路途。
- 桃叶渡:古代渡口名,常用于离别之地。
- 囊书:指装书的袋子,这里指书本。
- 剑花:指剑上的花纹,这里比喻剑的锋利。
-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
- 缅想:回想。
- 局局:指局势。
- 薰炉:香炉。
- 葵根瓠叶:指简单的食物。
- 落莫:寂寞。
典故解析:
- 桃叶渡:典出《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与其妾桃叶在此渡口分别,后世用以象征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豪放、慷慨为主,此诗亦体现了其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为送别诗,送别张伯修赴宣府(今河北宣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友人张伯修赴边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诗中“玉骢已向关头路”一句,既展现了友人英勇赴边的形象,又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则进一步以书剑象征友人的文武双全,富有经纶之才。后文通过对归来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期盼,以及对友人归来时可能面临的寂寞和孤独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骢已向关头路:描绘友人骑着玉色骏马奔向边关的情景,展现了友人的英勇和决心。
- 待携取功名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在边关取得功名。
- 慷慨不歌桃叶渡:以不唱离别歌表达了对离别的豪情壮志,不愿沉溺于离别的悲伤。
- 囊书犹在,剑花未落:以书剑象征友人的文武双全,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 从军缅想当年赋:回想当年从军的赋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
- 纵局局翻新只如许:即使局势不断变化,也只是如此,表达了诗人对局势的淡然态度。
- 但恐归来秋色暮:担心友人归来时已是秋色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期盼和对友人归来时可能面临的寂寞和孤独的担忧。
- 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通过对归来的想象,描绘了友人归来时的寂寞和孤独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骢”比喻骏马,“剑花”比喻剑的锋利。
- 拟人:如“囊书犹在”赋予书囊以生命。
- 对仗:如“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归来时可能面临的寂寞和孤独的担忧。通过豪放的笔触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骢:象征骏马,展现友人的英勇和决心。
- 关头路:象征边关,展现友人的前程。
- 囊书、剑花:象征友人的文武双全,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 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象征友人归来时的寂寞和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骢”指的是什么? A. 玉色的骏马 B. 玉色的剑 C. 玉色的书 D. 玉色的香炉
-
诗中“桃叶渡”常用于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相聚 C. 战争 D. 和平
-
诗中“囊书犹在,剑花未落”表达了什么? A. 友人的文武双全 B. 友人的寂寞 C. 友人的孤独 D. 友人的悲伤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佩和对和平的期盼。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盼。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吴泳《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佩和对和平的期盼,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悲壮,吴泳的诗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宋诗鉴赏辞典》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