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淮阴词》
时间: 2025-01-04 11:46:03意思解释
贺新郎•淮阴词
作者:董以宁 〔明代〕
原文展示
为汉空奔走。叹当年追猴逐鹿,终烹功狗。留侯曲逆虽阴诈,吕雉之谋多有。算此际高皇身后。平勃区区都易与,怕将军武悍还如旧。因中祸,君知否。国士无双称善斗。奈英雄漂母寄餐,未央授首。书生于此终疑诧,何事英风射斗。生死出妇人之手。刘郎宫寝埋荒草,喜将军庙祀终难朽。君休信,蒯通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汉朝历史人物的感慨,回忆起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诗人叹息当年为汉朝奔走的辛劳,追逐猴子和鹿,最后却不免落得功名被狗烹的下场。留侯韩信的阴谋和吕雉的智谋也在其中被提及,显示出权力斗争的复杂和残酷。尽管高祖刘邦已去,但将军们的武勇依旧令人敬畏。诗人感慨国士的孤独与无奈,英雄却常常被命运所左右,书生对此感到困惑,最终死亡与权力的争斗又归结于女人的手中。刘郎的宫殿现已埋在荒草中,而将军的庙宇却仍然屹立不倒。诗人劝君不要轻信蒯通所说的话。
注释
- 逐鹿:追逐野鹿,古时为猎取食物。
- 留侯:指韩信,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 吕雉:汉朝开国皇后,历史上以权谋著称。
- 高皇:指汉高祖刘邦。
- 国士无双:指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
- 漂母寄餐:指刘备的养母漂母,体现了英雄悲剧的一面。
- 未央:未央宫,古代汉朝的皇宫。
- 蒯通:历史上以口才著称的人,诗人提醒读者要谨慎对待其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词人,文风细腻,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词常常以历史为背景,融入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明代中后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权力更迭之时,诗人通过回顾汉朝的历史人物,表达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反映了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鉴赏
《贺新郎•淮阴词》以汉朝历史为背景,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局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韩信、吕雉等历史人物,不仅是个人英雄的代表,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残酷。诗人用“叹当年追猴逐鹿,终烹功狗”的句子,表达了对功名与成就的无奈,英雄的奋斗未必能换来应有的地位与尊重。尤其是“生死出妇人之手”一句,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背后的性别与命运,反映出女性在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整首词情感深邃,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无奈,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所隐喻。最后“君休信,蒯通口”一句,表达了对言论和信任的警惕,充满了现实的智慧与警醒。董以宁通过古代历史的反思,展现出对生命、权力与命运交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汉空奔走:指为汉朝的建立而奔波。
- 叹当年追猴逐鹿,终烹功狗:感叹曾经的追逐与努力,最终却只得失败与遗憾。
- 留侯曲逆虽阴诈,吕雉之谋多有:提及历史上权谋与阴谋的复杂性。
- 算此际高皇身后:即使高祖已去,历史的影响仍在。
- 平勃区区都易与:指对平庸之人的看法,觉得他们都容易处理。
- 怕将军武悍还如旧:将军们的武勇依然如故。
- 因中祸,君知否:暗示历史中英雄的悲剧命运。
- 国士无双称善斗:称赞像韩信这样的国士。
- 奈英雄漂母寄餐,未央授首:英雄的命运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
- 书生于此终疑诧:知识分子对历史的疑惑与不解。
- 何事英风射斗:何以英雄气概却难以改变命运。
- 生死出妇人之手:指命运在女性手中掌控的现实。
- 刘郎宫寝埋荒草:刘备的宫殿已成废墟。
- 喜将军庙祀终难朽:将军的庙宇仍然存在,象征着功绩的永恒。
- 君休信,蒯通口:告诫读者不要轻信言辞,保持警惕。
修辞手法:
- 比喻:以“追猴逐鹿”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 对仗:如“生死出妇人之手”与“刘郎宫寝埋荒草”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多处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英雄的感慨与反思,以及对权力与命运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回顾,表现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无奈和思考。
意象分析
- 英雄:象征着奋斗与牺牲的精神。
- 宫殿:代表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 庙宇: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功绩的纪念。
- 荒草:象征着消逝与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留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项羽
- B. 韩信
- C. 刘备
- D. 曹操
-
“生死出妇人之手”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 A. 生命与死亡由女性掌控
- B. 历史的命运与女性角色有关
- C. 女性在战争中无能为力
- D. 女性的力量不容小觑
-
诗人告诫读者要对谁的言辞保持警惕?
- A. 高祖
- B. 吕雉
- C. 蒯通
- D. 韩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名作,同样反映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思考。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对英雄气概的描绘。
诗词对比:
- 《贺新郎•淮阴词》与《赤壁赋》:两者都涉及历史人物,但《贺新郎》更注重对英雄命运的感慨,而《赤壁赋》则更集中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文学与历史》
- 《汉朝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