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苕返德清
作者: 汪璀 〔清代〕
秋思入寒砧,帆飞度远林。
溪分前路合,桑密晚烟深。
白发慈闱梦,青年昧旦心。
孤城遥在望,鸟外见云岑。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思绪融入了寒冷的砧板声,帆船飞速穿过远处的树林。
小溪分开了前方的道路,桑树密密麻麻,傍晚的烟雾也变得深厚。
在梦中,白发的我回到母亲的身边,年轻时的我却在黎明时分迷失了心思。
孤独的城池遥远地在望,鸟儿飞出时看见了云霭的山岑。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砧:指寒冷的砧板,砧板上敲打的声音,暗示孤独和思乡之情。
- 帆飞:形容船帆在风中飞扬,象征着旅途的奔波。
- 溪分前路合:溪水分开了前方的道路,暗示人生的选择与分岔。
- 桑密:桑树生长得很茂密,表示乡村的宁静和温馨。
- 慈闱:指母亲的房间,象征着温暖的家庭。
- 昧旦:指黎明未明,迷失在黑暗中。
- 孤城:孤独的城市,代表着远方的思念。
典故解析:
- “慈闱”常用来指代母亲的关怀,寓意深情厚重。
- “孤城”可引申为思乡之情,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璀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思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从苕返德清》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悟。开头“秋思入寒砧”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又充满思绪的氛围,砧板的声音不仅是物理的存在,也是情感的寄托。随着“帆飞度远林”的描写,诗人似乎在诉说着远行的艰辛与孤独,帆船的飞速与秋风的冷冽形成鲜明的对比,传递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离愁别绪。
接下来的“溪分前路合,桑密晚烟深”则暗示了人生的选择与无尽的思考,溪水的分流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岔路,而桑树的密集与晚烟的深厚则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又温暖的乡村气息。在这宁静的背景下,诗人不禁回忆起身边的亲人,尤其是“白发慈闱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最后两句“孤城遥在望,鸟外见云岑”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孤城在远方,更显得孤独与遥不可及,鸟儿飞过的云岑,似乎在呼唤着诗人回归的愿望。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情感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思入寒砧”:秋天的思绪渗入了寒冷的砧板声,暗示着孤独与怀念。
- “帆飞度远林”:帆船在远处的树林中飞速穿行,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渴望。
- “溪分前路合”:小溪分岔,象征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 “桑密晚烟深”:桑树茂密,傍晚的烟雾深厚,展现宁静的乡村生活。
- “白发慈闱梦”:梦中回到母亲的身边,反映了对亲情的渴望与怀念。
- “青年昧旦心”:年轻时的迷失,暗示对未来的困惑。
- “孤城遥在望”:孤独的城市在远方,体现了对故土的思念。
- “鸟外见云岑”:鸟儿飞出,远望云山,象征自由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秋思,生动形象。
- 对仗:如“溪分前路合,桑密晚烟深”,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如“寒砧”“远林”“晚烟”等,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深思,具有浓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思: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寒砧:代表着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 帆:象征着旅途与追求。
- 溪:暗示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 桑:乡村的宁静与温馨。
- 白发:象征着亲情与岁月的流逝。
- 孤城:远方的思念与孤独感。
- 鸟与云:象征自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砧”指的是什么?
- A. 砧板
- B. 锤子
- C. 桑树
- D. 河流
-
“孤城遥在望”中的“孤城”象征了什么?
- A. 亲情
- B. 乡村
- C. 孤独与思念
- D. 自由
-
诗中的“青年昧旦心”表达了对什么的感受?
- A. 亲情
- B. 迷失与困惑
- C. 乡愁
- D. 自由
答案:
- A. 砧板
- C. 孤独与思念
- B. 迷失与困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采用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深刻而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诗词选读》
- 《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