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其六》

时间: 2025-01-19 14:41:15

稚子门前唱竹枝,花下佳人送和词。

祇是闻声听不得,依稀犹似怨将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稚子门前唱竹枝,
花下佳人送和词。
祇是闻声听不得,
依稀犹似怨将离。

白话文翻译:

小孩子在门前唱着竹枝调,
花下的美人儿送上和声的词句。
只是听到声音却无法听清,
模糊中似乎有些怨恨要分别。

注释:

字词注释:

  1. 稚子:年幼的孩子。
  2. 竹枝:指竹枝歌,古代民间流行的歌谣。
  3. 佳人:美丽的女子。
  4. 送和词:赠送和声的诗句。
  5. 祇是:只不过是。
  6. 闻声:听到声音。
  7. 怨将离:怨恨要分别。

典故解析: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后人模仿而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常表现乡村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这首诗中体现了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吾驺,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代中期,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其诗风受民间音乐影响,常见乡村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孩童与美人之间的互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苦楚。

诗歌鉴赏:

《竹枝词 其六》通过孩童的歌声和美人的和词,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诗的开头“稚子门前唱竹枝”,描绘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带出了一种童趣和纯真的气息。接着“花下佳人送和词”将场景转向更为温柔的情感,佳人对孩子歌声的回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然而,诗的后两句“祇是闻声听不得,依稀犹似怨将离”则带来了一丝惆怅。虽然美好的声音充盈耳畔,但因距离或其他原因,无法真正听清,似乎暗示着一种无奈的隔阂。尤其是“依稀犹似怨将离”,将离别的情感渗透到整个诗中,使得原本欢快的氛围变得略显忧伤,反映了人们对于离别、失去的感慨。

整首诗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人们在欢乐中也难免感受到的忧愁。何吾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对比,成功地传达了这一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稚子门前唱竹枝:描绘孩童在门前唱歌,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生活状态。
  2. 花下佳人送和词:美人在花下回应孩子的歌声,展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温暖。
  3. 祇是闻声听不得:虽然听到歌声,但因距离或其他原因无法听清,体现出一种无奈。
  4. 依稀犹似怨将离:模糊的怨恨似乎预示着将要的分别,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稚子门前”与“花下佳人”,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声音和情感赋予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中的甜蜜与苦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竹枝:象征着纯真与乡土情。
  2. 佳人:代表着美好与温柔的情感。
  3. 花下: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场景。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同时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何吾驺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稚子”指的是?

    • A. 老人
    • B. 小孩
    • C. 美人
    • D. 诗人
  3.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欢乐
    • B. 离愁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枝词》系列(李白、徐渭等)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细腻情感,后者则通过壮阔的景象表达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歌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词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