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憹诗和彭孟阳三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7:1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乔的《懊憹诗和彭孟阳三首 其二》
每忆双栖畏影单,
迫人霜月五更寒。
若为别去终成梦,
祇是情深易作澜。
香艳乞怜心冷尽,
繁华骄宠意销残。
愁来欲采忘忧草,
不佩时难佩亦难。
白话文翻译:
每当回忆起双栖的幸福,便畏惧那孤单的影子,
在霜冷的月色下,五更时分格外寒冷。
若说离别终究成梦,
那只是因为情深容易引起波澜。
香艳的事物求怜悯,心中却已冷淡无比,
繁华的骄宠之下,心意也渐渐消散。
愁苦来临时想要采撷忘忧草,
但在这个时节,无论佩戴与否都显得十分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双栖:指成双成对的生活,如恋人或夫妻。
- 畏影单:害怕孤单的影子,表达内心的恐惧。
- 霜月:秋冬之际,霜降的月份,象征寒冷。
- 别去:指离别,分开。
- 情深易作澜:深厚的感情容易引起波澜,指情感的波动。
- 香艳乞怜:美丽的事物渴望怜爱。
- 繁华骄宠:繁华的生活和宠爱,但此时心意却消散。
- 愁来欲采忘忧草:愁苦来临时想要寻找解除忧愁的草,但因时节而难以获得。
典故解析:
- 忘忧草: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可以解除忧愁的植物,通常与神话传说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是明代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感情细腻、意境深远著称。生平较为少见的具体资料,但他在诗歌中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张乔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感受,展现了人们在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懊憹诗和彭孟阳三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孤独的恐惧。诗人运用“每忆双栖畏影单”的开头,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怀旧与孤独交织的情境。霜月之寒,象征着内心的凄凉与失落,而“情深易作澜”则揭示了深厚感情下的脆弱与动荡,使人对爱情的波折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对比和反转,前半部分聚焦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这种情感的递进,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与人心的变化,深刻而又动人。结尾的“愁来欲采忘忧草”展现了人们对解除烦恼的渴望,但无奈又无法实现,强化了诗中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忆双栖畏影单”:回忆起双栖的幸福,便害怕孤独的影子。
- “迫人霜月五更寒”:在寒冷的霜月中,五更时分尤为寂寥。
- “若为别去终成梦”:如果说离别最终成梦。
- “祇是情深易作澜”:只是因为情感深厚,容易引起波澜。
- “香艳乞怜心冷尽”:美丽的事物渴望怜爱,心中却已冷淡。
- “繁华骄宠意销残”:繁华的宠爱下,心意渐失。
- “愁来欲采忘忧草”:烦恼来临时想要采撷忘忧草。
- “不佩时难佩亦难”:但在这个时节,无论佩戴与否都显得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香艳乞怜”与“繁华骄宠”,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情感波动比作波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内心的波动。
- 意象:如“霜月”、“忘忧草”等,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深深的怀念与孤独的恐惧,展现了情感的脆弱与生活的无奈,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美好过往的留恋与当下烦恼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栖:象征着完美的爱情与伴侣关系。
- 霜月:代表寒冷与孤独,反映内心的凄凉。
- 忘忧草:象征对解除烦恼的渴望,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月”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季节
B. 寒冷与孤独
C. 春天的生机
D. 甜蜜的回忆 -
“双栖”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夫妻或恋人
C. 旅行的景象
D. 友谊的关系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张乔的《懊憹诗》和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两者均涉及对过往的怀念,但张乔更聚焦于爱情的失落,而李白则是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主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