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清水营城》

时间: 2025-01-06 13:27:23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清水营城
作者: 齐之鸾 〔明代〕

朔方三度重阳节,
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
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
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
系书先为报江乡。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的重阳节已经度过三次,
河曲的干旌年年都在忙碌。
我的鬓发已经因尘土而变白,
而菊花仍旧在边塞的墙头盛开。
中丞的疏奏具有挽回天命的能力,
太宰的功绩兼顾了地方的治理。
在云外的好时光里呼唤南去的大雁,
我先系好书信向家乡报信。

注释:

  • 朔方:指北方,特指北国地区。
  •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传统的登高节日。
  • 河曲:指河流的曲折处,代表边疆地区。
  • 干旌:指旗帜,象征战斗和忙碌的生活。
  • 鬓发:指鬓角的头发,这里用以形容白发。
  • 菊花:象征重阳节的花卉,寓意长寿。
  • 中丞:指朝廷官员,常用来指代权贵或有影响力的人。
  • 太宰:指国家的宰相,负责治理地方。
  • 云外:指远方的天空。
  • :指大雁,常被用作信使,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之鸾(约1545年-约1626年),字渭川,号白山,明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表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时值作者游览清水营城之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结合了个人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乡愁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中,借助登高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诗的开头“朔方三度重阳节”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作者已在北方度过了三个重阳节,内心的感慨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河曲干旌岁岁忙”则描绘了北方边疆的生活,反映出战乱与生活的艰辛。

“鬓发已甘尘路白”一句,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因旅途奔波而衰老的情景,表明对过往岁月的反思。然后,诗人提到“菊花犹送塞垣黄”,菊花在重阳节的象征意义不仅是长寿,也暗含着作者的坚韧与不屈。接着提到的“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则体现了对朝政的关注,表现了对国家治理的期许。

最后两句“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借助南飞的大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期待与家乡的联系。诗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齐之鸾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朔方三度重阳节:北方的重阳节已经过了三次,暗示时间的流逝。
  2. 河曲干旌岁岁忙:描述北方的生活繁忙,充满战斗的气氛。
  3. 鬓发已甘尘路白:因旅途劳累,鬓发已然变白,表现岁月的无情。
  4. 菊花犹送塞垣黄:菊花依旧在边塞盛开,象征着坚韧与生命的延续。
  5. 中丞疏有回天力:指中丞的奏疏具有改变局势的力量,表达对政治的关注。
  6. 太宰功兼蹜地方:太宰的功绩兼顾国家与地方,展现对治理的期待。
  7. 云外好呼南去雁:在远方的天空中呼唤南飞的大雁,象征思乡之情。
  8. 系书先为报江乡:希望通过大雁传递对家乡的思念,表达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鬓发”比喻岁月的无情。
  • 对仗:如“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展现对仗工整的艺术效果。
  • 象征:菊花象征长寿与坚韧,大雁象征思乡与信使。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情感基调沉静而深刻。

意象分析:

  • 重阳节:象征长寿与团圆的节日。
  • 菊花:寓意坚韧与高洁,代表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 大雁:象征思乡与亲情,连接了作者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 鬓发: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朔方”指代哪个方向?

    • A. 南方
    • B. 北方
    • C. 东方
    • D. 西方
  2. “鬓发已甘尘路白”中的“甘”字意思是?

    • A. 变得
    • B. 变成
    • C. 愿意
    • D. 喜欢
  3.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春节
    • B. 重阳节
    • C. 中秋节
    • D. 端午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以登高为题,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家乡的感情相似。

诗词对比

  • 齐之鸾的《九日登清水营城》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描写了重阳节的场景,但齐之鸾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动荡与人事的无常。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齐之鸾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重阳节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