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二首》
时间: 2024-12-29 20:2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二首
段成式 〔唐代〕
形神不灭论初成,
爱马乘闲入帝京。
四十三年虚过了,
方知僧里有唐生。
想到头陀最上方,
桂阴犹认惠宗房。
因行恋烧归来晚,
窗下犹残一字香。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形与神的关系论刚刚有了初步的成就,我骑着爱马闲游,来到了帝京。
四十三年虚度光阴,才明白在僧人的心中,依然有唐朝的存在。
想到高僧的道德品行,那桂树的阴影仍认得惠宗的房间。
因而在归途上恋恋不舍,回来的时候已晚,窗下还留有一丝香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形神:形体与精神,古人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 帝京:指长安,唐朝的都城。
- 唐生:唐代的生存状态或文化。
- 头陀:指高僧,通常是修行者。
- 桂阴:桂树的阴影,象征着高雅与清静。
- 惠宗:指唐朝的惠宗皇帝。
典故解析:
- 此诗提到的“惠宗房”,是指唐朝的一位皇帝,反映了诗人在怀念过去辉煌的唐朝文化。
- “头陀”是对僧人的一种尊称,强调了其道德与修行的高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式,字文举,唐朝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段成式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唐代文化的怀念。时代的变迁使得他对昔日的繁华感到愈发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唐代文化的怀念。开头的“形神不灭论初成”点明了诗人对形与神关系的思考,表明他对生命与存在的哲学探索。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骑马进入帝京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淡然。四十三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使得诗人感到时光的无情与珍贵。
诗中提到“想到头陀最上方,桂阴犹认惠宗房”,不仅表现了对唐代高僧的敬仰,同时也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桂树的影子让人联想起唐代的繁华与文化的深厚。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一句“窗下犹残一字香”,更是深化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令人思绪萦绕,仿佛那一丝香气是对往昔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形神不灭论初成:探讨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相互影响。
- 爱马乘闲入帝京:描绘骑马游历,体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四十三年虚过了:感慨时光的流逝,强调人生的短暂。
- 方知僧里有唐生:在此处,唐代文化的延续与僧人的修行相结合,显示了文化的深厚。
- 想到头陀最上方:回忆高僧的道德与品行,使人仰望。
- 桂阴犹认惠宗房:桂树的影子依稀指向唐朝的辉煌,象征历史的延续。
- 因行恋烧归来晚:在归途中对过去的留恋,使得归来的时刻有所延迟。
- 窗下犹残一字香:窗下的香气象征着往昔的美好与记忆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桂阴”比喻高雅、清静的精神境界。
- 拟人:窗下的“字香”给予非生命的事物以情感,增添了诗的韵味。
- 对仗:如“爱马乘闲”与“因行恋烧”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形与神的思考、时间的感慨、文化的追忆,表达出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感悟与对唐代文化的深切怀念。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反映出对过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思考,传递出一种淡然与从容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形神:象征生命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
- 爱马:代表自由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 桂阴:象征高雅、清静的精神追求。
- 唐生:指唐代文化的延续,反映了诗人对文化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形神不灭论”主要探讨哪方面的问题?
A. 生活方式
B.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C. 自然现象
D. 人际关系 -
“四十三年虚过了”中,四十三年指的是些什么?
A. 诗人的年龄
B. 诗人游历的时间
C. 人生经历的时间
D. 唐代的历史 -
“窗下犹残一字香”中的“字香”指的是什么?
A. 书法的香气
B. 文化的延续
C. 过去的美好回忆
D. 高僧的教诲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送僧二首》: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与过去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送僧二首》则更关注文化与哲理的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送僧二首》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