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四首》
时间: 2025-01-08 00:5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朝腊月十有五,摩那击动三通鼓。
诸人不是不将来,山僧不是不分付。
麻三斤,柏树子。德山歌,道吾舞。
此道今人弃如土。阿呵呵,较些子,
发机须是千钧弩。
白话文翻译:
今天天气寒冷,正好是腊月十五,摩那和尚敲响了三通鼓。
大家并不是不愿意来,山僧也并不是不愿意交待。
麻三斤,柏树子,这些都是德山的歌曲,道吾的舞蹈。
这门道如今的人们却像扔弃垃圾一样不珍惜。啊哈,稍微比一比,
要想发力,必须像千钧的弩一样。
注释:
- 摩那:佛教中的一种法器,通常指某种乐器或打击乐器。
- 三通鼓:佛教寺院中常用的鼓,一般用于召集僧众。
- 麻三斤:可能指的是一种分量,象征着对某种东西的珍视。
- 柏树子:柏树的果实,用于比喻珍贵的东西。
- 德山歌、道吾舞:指的是佛教中的歌唱与舞蹈,象征着宗教的仪式和精神。
- 千钧弩:比喻力量巨大,形容发力的强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宋代高僧,著有多部法论和诗作,以其深厚的佛教思想和诗歌艺术著称。在当时的宗教和文化环境中,他的作品反映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并对社会的反思。
创作背景:
《颂古二十四首》是释宗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的,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佛教的异化和人们对传统宗教的冷漠。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执着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执着和对现实的反思。开头的“今朝腊月十有五”即为时间的指向,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又宁静的氛围。接下来,摩那和尚敲响三通鼓,象征着召唤与启示,暗示着信仰的力量和宗教的召唤。
在“诸人不是不将来,山僧不是不分付”中,诗人表达了对信徒缺乏信仰热情的惋惜,反映了他对信仰的期待与无奈。紧接着提到的“麻三斤,柏树子”则是对德山歌和道吾舞的象征,暗示着那些曾经辉煌的宗教仪式在现实中被人们忽视和遗弃。
最后的“阿呵呵,较些子,发机须是千钧弩”则是对信仰和力量的呼唤,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宗教的深刻内涵与人们的迷失,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朝腊月十有五:设定时间背景,增强诗歌的现实感。
- 摩那击动三通鼓:引入宗教仪式,象征召唤和启示。
- 诸人不是不将来:反映信徒的冷漠与缺乏信仰。
- 山僧不是不分付:表达诗人对信仰的期望与无奈。
- 麻三斤,柏树子:象征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
- 此道今人弃如土:批判现实人们对宗教的忽视。
- 阿呵呵,较些子:感叹与反思,强调内心的信仰。
- 发机须是千钧弩:比喻信仰的力量与追求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发力比作千钧弩,形象生动。
- 对比:古今的信仰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题。
- 象征:麻三斤与柏树子象征着珍贵的传统文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佛教信仰的执着与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强调了信仰的力量与内心的追求,揭示出当时人们对宗教的淡漠和对传统的遗弃。
意象分析:
- 摩那:象征佛教的法器,代表宗教的召唤。
- 三通鼓:象征宗教仪式,代表信仰的力量。
- 麻三斤与柏树子:象征珍贵的传统文化,表现对信仰的珍视。
- 千钧弩:象征信仰的坚定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摩那”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
诗中“此道今人弃如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传统的珍视
B. 对信仰的冷漠
C. 对未来的期望 -
“发机须是千钧弩”中的“千钧弩”象征什么? A. 信仰的力量
B. 生活的压力
C. 人的懦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颂古二十四首》:两者均表达了对时间和信仰的思考,但前者更偏向个人情感,后者则强调宗教的态度与社会的冷漠。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